首页> 中文学位 >可可饮料及其稳定性研究
【6h】

可可饮料及其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可可饮料酶解工艺及酶解前后可可粉体系变化的研究

第三章可可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第四章贮存试验

第五章可可饮料的复配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可可饮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嗜好饮料之一,用可可粉生产可可风味饮料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但是可可粉很容易出现沉淀,货架期比较短。制备得到可可粉之后,通过特殊的酶处理工艺能够破坏可可粉的细胞结构,特别是可可粉细胞壁结构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难溶物质,同时也能降解不溶的高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淀粉。也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可可粉的粒径,增加可溶性物质的溶出,提高可可饮料的稳定性。 本文分别用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木聚糖酶对可可粉进行酶解,发现淀粉酶、纤维素酶对可可粉有较强的作用,蛋白酶对可可粉几乎没有作用,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淀粉酶协同作用才有效果。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酶解的最佳工艺是:在可可粉的天然pH下,加入0.5%(w/w)的淀粉酶,2%(w/w)的纤维素酶,0.2%(w/w)的木聚糖酶,在50℃作用4h。 用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木聚糖酶对其进行作用后,其成分、超微结构和带电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酶解后可溶性成分增加,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于多糖水解生成的单糖、寡糖、糊精和溶解到水相中的多酚;但是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0上下的物质的比例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淀粉、蛋白质和细胞壁材的含量减少;颗粒变小,但是出现了部分聚集;酶解后由于果胶的暴露,使得可可粉的Zeta电位由-20.7mv上升到-28.08mv。 经过酶解的可可粉虽然稳定性有所改善,但是沉淀仍然存在,需要添加稳定剂来进一步改善。微晶纤维素(MCC)能将固体颗粒固定到其形成的网络状结构中,从而能很好地稳定饮料体系中的可可粉。羧甲基纤维素(CMC)、黄原胶和海藻酸钠三种胶与MCC都有协同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的配方是0.3%MCC+0.03%CMC+0.01%黄原胶。 单一的乳化剂对饮料的乳化稳定性作用不是很好,分子蒸馏单甘酯和蔗糖酯复配的HLB值为5的复合乳化剂能很好地控制油脂上浮,确定添加量为0.06%。前处理采用均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均质压强的增加酶解的效果会增加,且能提高最终饮料的稳定性,确定均质条件是60Mpa均质3次。罐装前的均质条件是:70℃,25Mpa/20Mpa。 将对照和添加了稳定剂和乳化剂的饮料分别在常温、4℃和40℃下贮存,发现总体上对照比成品的稳定性的降低要大,两者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降低,而酚类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高温以及常温对饮料的浊度、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较大;对沉淀率、悬浊稳定性、酚类的影响较小;对还原糖含量影响不明显。 由于银杏和百合在中国具有很大的产量,所以将银杏汁以及百合汁分别和可可饮料进行复配,可以制备成具有丰富营养、一定保健功能的独特风味的饮料。本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采用33正交实验确定的不同复配方案的可可百合复配饮料以及可可银杏复配饮料进行感官评定,综合考虑与此相对应的不同复配体系的稳定性,最终确定可可百合饮料的复配方案为:1%奶粉+8%白糖+60%百合汁;可可银杏饮料的复配方案是:2%奶粉+8%白糖+10%的银杏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