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神共舞汉代建鼓舞身体语言研究
【6h】

人神共舞汉代建鼓舞身体语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建鼓与建鼓舞的发源、嬗变

二、前人研究回顾

四、舞蹈学的研究视角

三、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与目的

第一章 舞以娱神

第一节 作为身体迎神的舞蹈场所

一、战争场地

二、祭祀场景

三、百戏场地

第二节 作为身体通神的舞仪之器

一、建鼓的形制

二、鼓座的形制和舞人坐骑

第三节 作为身体请神的舞仪排阵

一、场景铺排

二、伴奏乐队

第四节 作为娱神的身体语境分析

一、击鼓的节奏和情绪

二、击鼓的自然身体形态分析

第五节 山东微山“二虎共首”建鼓舞个案分析

一、舞蹈场景的图示含义

二、骑兽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通神意象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 舞以娱人

第一节 作为身体呈现的功能变化

一、由“巫”到“倡”

二、仪式中的建鼓舞

第二节 作为身体规约的机构设置

一、乐府、太乐

二、民间养倡阶层

第三节 作为身体舞蹈的动作探析

一、击鼓动作

二、上肢动作

三、步伐动作

第四节 作为娱人的身体语境分析

一、击鼓的技术性

二、击鼓的舞动身体形态分析

第五节 河南南阳百戏蹴鞠建鼓舞个案分析

一、娱乐群体

二、表演形式

三、舞蹈技艺

第三章 人神共娱

第一节 “诸神的娱乐”——建鼓舞内容分析

一、葬俗中的神

二、民俗中的神

第二节 “天人同构”——建鼓舞身体观分析

一、建鼓舞“升天”体语的夸张和变形

二、建鼓舞“人神合体”的审美观

第三节 “身心合一”——建鼓舞的舞蹈特征分析

一、重构建鼓舞的身体

二、建鼓舞情绪意识的延伸

第四节 “人神共振”——建鼓舞的文化功能分析

一、建鼓舞身体构成对神仙幻想的反射功能

二、舞蹈道具、服饰在娱人和娱神中的辅助功能

第五节 江苏徐州百戏建鼓舞个案分析

一、建鼓形制的通神性

二、舞蹈形式的娱乐性

三、人神共娱的功能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正文参考文献

二、其他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为研究对象,结合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娱乐文化、艺术思想等历史语境,使用舞蹈身体语言的研究视角揭示出了建鼓舞在汉代舞蹈文化中“人神共娱”的功能。研究时,主要选择目前已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图像、以及各类汉代建鼓舞的形态描绘图为主要材料,采用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阐释出汉代建鼓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
  笔者在占有大量图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建鼓舞图像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四个阶段的观察结果。在构建论证步骤时,首先使用图像学与形态学的研究形式分类统计了建鼓、建鼓舞身体的形态特征,并运用符号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直接对舞蹈本体进行交叉研究,将建鼓舞所使用的器具、表演场所以及击鼓的方式方法提炼出来。其次,利用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方法,从舞蹈身体形态特征、身体动态的表现方式、舞蹈身体语言的附加形式、舞蹈体语的含义等角度分析建鼓舞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宗教文化背景,考察了汉代建鼓舞的舞蹈内容及文化功能。本人在论述过程中,以建鼓舞娱神、娱人、人身共娱的三重功能演进为论述过程,解读了以下问题:
  首章,对建鼓舞出现的场景、场所、舞蹈仪器、舞仪排阵进行分类梳理,尽可能详细具体的分析建鼓的原貌;并分析建鼓舞舞蹈身体在娱神语境中的形态,揭示建鼓舞在娱神功能下的呈现。第二章,从文献材料中对汉代舞鼓人的身份记载进和汉代乐舞机构对身体的规训,找出了汉代各机构对建鼓舞身体的改造和发展,以舞蹈静态形象为线索,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探究建鼓舞的舞蹈动态。第三章,结合建鼓舞的场景内容与汉代宗教神学中的身体观念,解释建鼓舞体现出的“天人同构、身心合一”的文化概念。最终,从技艺性和娱乐性的角度,得出汉代建鼓舞既娱神又娱人的总题。

著录项

  • 作者

    黄婉蓄;

  •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 授予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 学科 舞蹈身体语言研究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素琴;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古代;
  • 关键词

    建鼓舞; 身体语言; 人神共舞文化; 汉代;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