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制度分析——结合江苏省实践方式的制度分析
【6h】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制度分析——结合江苏省实践方式的制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及特色与创新

1.3 工学结合的内涵

1.3.1 含义

1.3.2 关于工学结合的理论变迁与历史沿革

1.3.3 关于工学结合的制度变迁

第二章 工学结合办学制度的分析

2.1 工学结合办学特征和生产实习的作用分析

2.1.1 工学结合的办学特征

2.1.2 生产实习的作用分析

2.2 生产实习劳动资源的模式分析

2.3 建立这种模式的必需机制和制度分析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工学结合办学制度比较

3.1 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制度研究

3.1.1 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概述

3.1.2 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制度分析

3.2 美国合作教育的制度研究

3.2.1 美国合作教育概述

3.2.2 美国合作教育的制度分析

3.3 澳大利亚TAFE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制度研究

3.3.1 TAFE学院工学结合概况

3.3.2 澳大利亚工学结合的运行制度

3.4 新家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制度研究

3.4.1 新加坡工学结合概述

3.4.2 新加坡合作教育的激励机制

3.5 各国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制度比较

3.5.1 主要发达国家工学结合制度总结

3.5.2 办学制度与办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第四章 江苏省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制度障碍

4.1 “工学结合”在江苏省的实施形式

4.2 “工学结合”在江苏省实践方式的制度分析

4.2.1 企业主导型办学模式的制度分析

4.2.2 学校主导型办学模式的制度分析

4.3 我国及我省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存在制度性障碍的原因分析

4.3.1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2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制度创新

第五章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若干措施

5.1 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的模式,构建企业和学校合作型资源配置模式——对江苏省两所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5.1.1 “企业统筹学校资源”模式——以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扬力集团合作办学为例

5.1.2 “学校统筹企业资源”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三星公司合作办学为例

5.1.3 两种模式的比较

5.2 通过政府立法保障工学结合制度的形成

5.3 通过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工学结合制度的形成

5.4 充分发挥行业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

5.5 营造工学结合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工学结合的文化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与扬力集团合办实训基地及实验、实习室建设费用清单

致谢

展开▼

摘要

工学结合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的根本的途径。在总结此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工学结合、制度和机制等核心概念,总结了发达国家工学结合办学经验。本文以江苏省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为例,探索了工学结合新机制。 中外工学结合的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研究和探索信息社会工学结合机制的宝贵财富。欧美的工学结合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经过16世纪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到1906年美国合作教育的正式提出。我国早就有“经世致用”的思想,60年代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从1957年教育方针一直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学合作的现状和机制。归结起来,他们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的政府机构,其二确立了工学结合的立法保障体系;其三发挥了行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四激发了高校从事工学合作的动力。 建国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在分析了江苏省主要存在的两种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基础上,探索了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资源配置的新制度。 如何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出台有关法律和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其次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适合我国工学结合机制,再次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中的作用,另外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的模式建立企业学校政府多元密切合作,最后要培养企业的文化意识和素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