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6h】

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西藏传统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西藏的建筑空间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更好的、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空间的全貌。同时西藏建筑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历史原因,它自成体系,在青藏高原这样严苛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带有鲜明民族、地理特征的的建筑空间形态。
   从远古时期最早出现在藏东南一带的洞穴空间,到部落繁荣兴盛,各大小氏族散布在青藏高原上时,伴随着氏族居民发明了农耕、蓄养等生活方式,西藏先民渐入定居生活,相应的产生出了窝棚、木愣子、碉房这样三类空间结构体系,其中以碉房为主,奠定了之后藏式建筑的基础;在雏形后期,碉房建筑空间达到第一次鼎盛,建立了当时作为宫室使用的碉房--雍布拉宫;吐蕃王朝时期,西藏与大唐汉族、尼泊尔等来往甚密,学习了他们的建筑文化,引进了佛教,从此西藏的建筑空间分类具有了明确的宫室、宗教、民居住宅三大部分内容,吐蕃发展时期的建筑空间尚处于规模小、中轴对称的形态,布局方式上也受到汉族对称反映封建礼制的影响,趋于规整;随着吐蕃的瓦解,西藏地区再一次进入分裂阶段,高原上各地纷纷建立独立的权力中心,因此,这一时期的西藏建筑空间形态百家争鸣,既有藏西古格王朝特有的洞穴式空间,又有城堡式的宗山建筑,还有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贵族庄园;西藏建筑进入成熟时期后,黄教在西藏达到统治地位,这时期真正实现了政教合一的体制,过去分类明显的宫室和宗教建筑之间的区别被淡化,两者间的建筑空间职能相互穿插,此时无论是宫室还是宗教建筑的规模都空前广大,而且由于在山体地形上修建大规模建筑群,从而使得西藏特有的自由式布局方式臻于成熟。民居方面,仍然沿用从雏形时期就形成的藏式平顶房,但在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在材料方面有所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