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研究
【6h】

中国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民俗造物艺术的研究动态

1.民俗造物艺术研究的历史回眸

2.民俗造物艺术研究的学科归属

3.民俗造物艺术研究的既往成果

4.民俗造物艺术研究的当前状态

二.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界定和意义基础

1.1.民俗造物艺术的界定

1.1.1.民俗与造物

1.1.2.造物与艺术

1.1.3.“民俗造物艺术”的提出

1.1.4.民俗造物艺术的范围及分类

1.2.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基础

1.2.1.民俗造物艺术的存在

1.2.2.民俗造物艺术的功用

1.2.3.民俗造物艺术的思想

1.2.4.民俗造物艺术的价值

1.3.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功用系统

2.1.民俗造物艺术的功用指向

2.1.1.供给生存和护佑繁衍

2.1.2.通神致灵和心理救赎

2.1.3.感官愉悦和陶冶情性

2.2.民俗造物艺术的功用层次

2.2.1.实用——民俗造物的起点

2.2.2.实用与精神的契合

2.2.3.民俗造物的“大用”

2.3.功用向度下的民俗造物之意义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存在系统

3.1.民俗造物艺术的时段性存在

3.1.1.终止态

3.1.2.延续态

3.2.民俗造物艺术的空间性存在

3.2.1.动态空间存在

3.2.2.静态空间存在

3.3.民俗造物艺术的人文性存在

3.3.1.民族性存在

3.3.2.性别化存在

3.3.3.行业性存在

3.3.4.伦常性存在

3.3.5.宗教性存在

3.4.存在系统下的民俗造物之意义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制用系统

4.1.民俗造物艺术制用的环境限定

4.1.1.地理环境的孕育

4.1.2.资源条件的限定

4.1.3.时代风尚的影响

4.1.4.礼仪制度的规范

4.1.5.岁时风俗的积淀

4.2.民俗造物艺术的制用思想

4.2.1.依材循理

4.2.2.追新求巧

4.2.3.造物求美

4.3.制用系统下的民俗造物之意义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价值系统

5.1.民俗造物艺术的工具价值

5.1.1.物用性工具价值

5.1.2.精神性工具价值

5.2.民俗造物艺术的技术价值

5.2.1.技术思想价值

5.2.2.技术实践价值

5.3.民俗造物艺术的商品价值

5.4.民俗造物艺术的本体价值

5.4.1.形式价值

5.4.2.抽象价值

5.4.3.启示价值

5.5.价值系统下民俗造物之意义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机制及意义变迁

6.1.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机制

6.1.1.功用决定民俗造物存在

6.1.2.存在启悟造物制用思想

6.1.3.制用思想主导价值判断

6.1.4.价值判断规约造物功用

6.2.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变迁

6.2.1.本初功用衍化

6.1.4.价值判断规约造物功用

6.2.2.存在“视界”拓展

6.2.3.制用思想变革

6.2.4.价值趋向多元

6.3.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引用来源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民俗造物艺术隶属于民俗艺术的范畴,是指民俗艺术中的物质层面,即造物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民俗造物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尽管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具备可资被当成艺术品看待的条件,但无可否认的是,古今民俗造物中那些既拥有美的结构和形式,含蕴深刻的文化含义,同时又具备优良的使用功能的物品,完全可以归入“艺术”的范畴。
   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是相对于其意义主体——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而呈现的。本文认为民俗造物艺术的意义生成的基础在于其功用、存在、思想和价值等四个层面。民俗造物艺术在这四个层面中各自呈现意义,同时彼此间又紧密联系。功用、存在、思想和价值各意义子系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受调的意义生成系统。
   在功能系统中,物质功能是民俗造物的本初功能。精神功用的发展虽在物质功能之后,但却一直被培育和强化。精神功能附着在不同类型的民俗造物之上,满足人们生活中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民俗造物的功能揭示出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深化程度。人们既通过民俗造物发挥改造物质世界的功效,又通过对造物功能的经验性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出经验哲学和技术理性思维。在精神世界中,人们通过信仰性造物,如厌胜物、辟邪物和吉祥物的使用,试图通过神秘主义路径解决精神上的现实问题。其中,十分重要的是民俗造物的功能还诉诸于人们的艺术感知,以求达到对世界审美的、艺术的把握。
   宏观来看,民俗造物自生成开始,便沿着一条对风俗的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自我更新过程。文字描述、图像呈现、实物展示与活态化使用构成一个多维的、完整的存在系统,进入人们对其观照的意义“视界”。民俗造物的人文存在,是指它浸润在华夏民族的民俗文化洪流中,客观地呈现出综合的文化意象。文化层面上的存在表现为造物存在受到各种文化因素,如民族因素、性别因素、职业因素、伦理因素和宗教因素等的主导。
   在制用系统中,民俗造物的制用受到外在于造物者的环境因素的制约。就自然环境而论,在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前提下为民俗造物的提供了最适宜物质材料支撑。就文化环境论之,民俗造物的制用又受到生活文化的限定,更准确地说它是受民俗环境中各种文化因子的限定。尽管受到以上外在环境的限定,民俗造物仍然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射出民众无穷的创造力。
   民俗造物作为工具,别无选择地成为技术的物质载体,负载技术价值。造物的功能和形式之演变,线性地反映出技术变革的轨迹。民众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将技术的思索和实践,最终物化在民俗造物活动中。物质性工具价值可以超越民俗文化观念达到人类用以“资生”的普遍性目的,而精神性工具价值的实现则往往建立在买卖双方共通的民俗文化意识基础上。因而,民俗造物的商品价值,非独意味着经济利益的获得,更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刻含义。民俗造物的艺术本体价值,不仅包含民众对形式美感价值上的评价,更涉及到对“善”、“真”和“情”等抽象价值,以及民族精神和世界观等启示价值上的共鸣。
   民俗造物涉及民众的生产、生存、信仰、审美、娱乐等具体需求,其本质意义在于:一、民俗造物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生活内容、生活状态以及文明发展的程度。二、民俗造物揭示出华夏民俗生活的多样性,反映出造物与风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这一关系的演进始终浸润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三、民俗造物始终沿着变革的路途前进,变革的生命力由民众的艺术创造力和技术创造力构成,物质实用和精神满足是不变的宗旨。四、民俗造物是人们解决现实问题诸方法的物化形式,揭示出于民众共通的民族民俗习惯和艺术旨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