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都市圈视角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6h】

都市圈视角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都市圈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演化

2.1.1 都市圈内涵及其经济功能

2.1.2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2.2 产业融合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

2.2.1 产业融合机理的含义和特征

2.2.2 产业融合的方式

2.2.3 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

2.3 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理论探讨

2.3.1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研究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机制与实践

3.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关系

3.1.1 产业外包的兴起与价值转移

3.1.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附性

3.1.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1 基于地理分布和产业分工因素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

3.2.2 基于产业链管理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

3.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国内外实践与趋势

3.3.1 产业互动融合模式

3.3.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实践

3.3.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都市圈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机理研究

4.1 区域经济空间与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理论与模型

4.1.1 基于社会分工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机制

4.1.2 都市圈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4.2 都市圈与两业互动发展的耦合内容

4.2.1 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实证分析

4.3 都市圈与两业互动发展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

4.3.1 都市圈与两业集群发展关联分析

4.3.2 产业有机融合形成都市圈复杂的产业集群

4.3.3 产业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产业链

4.3.4 产业间协调互动优化都市圈产业体系

4.3.5 产业互动提高都市圈产业竞争力

4.3.6 产业互动催生都市圈新的产业孵化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演化

5.1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条件分析

5.1.1 产业全球化

5.1.2 产业结构高级化

5.1.3 产业信息化

5.2 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因素分析

5.2.1 影响两业集聚与分散的区域因素

5.2.2 影响两业集聚与分散的行业因素

5.2.3 影响两业集聚与分散的企业因素

5.3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5.3.1 系统动力学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中适用性分析

5.3.2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5.3.3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系统因果关系图

5.3.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分散的进化博弈

5.4 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产出效应

5.4.1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化

5.4.2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服务化

5.4.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相互促进效应

5.4.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对都市圈发展的溢出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6.1 都市圈制造服务化战略

6.1.1 都市圈制造服务化战略的模式

6.1.2 都市圈制造服务化战略的选择

6.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战略

6.2.1 协同创新理论

6.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

6.2.3 协同创新战略的框架分析

6.2.4 协作创新的维度

6.2.5 协作创新战略

6.3 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6.3.1 多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6.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6.3.3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7.1.1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现状

7.1.2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7.1.3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

7.2 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分析

7.2.1 耦合关联评价模型

7.2.2 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7.2.3 样本及基础数据的选取

7.2.4 耦合关联度评价的实证过程

7.3 长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7.4 长三角都市圈与两业融合的关联分析

7.4.1 长三角都市圈与两业耦合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7.4.2 长三角影响两业融合的因素分析

7.5 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7.5.1 长三角基础设施保障融合

7.5.2 长三角制造业集群主导融合

7.5.3 长三角服务业适度超前拉动融合

7.5.4 长三角政策催动实现协同融合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的主要观点

8.2 论文存在的不足

8.3 论文可持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工业化的成熟与服务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入到高度相关和相互补充的阶段。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和竞争力增强,不仅来自于制造业本身,也来自于其高级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在都市圈视角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模式,优化空间集聚与分散等产业再组织过程,从而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论文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向溢出效应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作用的内在机理。基于地理分布因素、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管理三个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总结国内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实践经验并给出了其融合发展趋势。
   鉴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由分工到融合的演变路径,基于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为定量测算都市圈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融合关系,构建了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都市圈成长能力指数的计算。并基于我国长三角都市圈成长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得出2000-2009年我国历年的长三角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定量考察长三角都市圈指标体系综合指数分别与制造业总产值指数、长三角服务业总产值指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
   以都市圈下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系统为核心,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物流、人才流和政策流等连接系统内外部环境,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构建都市圈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系统因果关系图。在都市圈制造服务化战略下,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战略的框架,主要包括协同目标、协同动机、协同者、协同内容和协同方式。以价值链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服务化过程中企业价值链延伸的过程,提出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
   最后,论文对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筛选出密切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相关度的指标,构建变量参数的层次结构,对耦合系统中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这两个子系统进行耦合关联度评价,采用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理论对两个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给出促进两业高效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