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理论经济学分论坛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理论经济学分论坛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理论经济学分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06-09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吉林大学

会议文集: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理论经济学分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所取得的成就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令人瞩目的,进入新世纪后,其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是令人担扰。本文把关注的焦点落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延边地区为例)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上。之所以选择延边地区为例,因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俄、朝三国边境,既是少数民族地区,规划上又属于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延边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苏南与温州)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试图把握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律,希望能对探索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乡镇企业整体的制度变迁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rn 本文首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理论假说、产权制度的效率标准以及制度变迁的方式进行了评述,然后采取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延边地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产生、变迁过程和变迁机制进行了个案分析,最后与苏南和温州乡镇企业制度变迁作了比较,找出了三地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差异和相似性。结论是: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是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在需求诱致性变迁中,还是供给政府主导型变迁中,上级政府的作用都是关键的。在像延边地区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尚未形成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仅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在一定限度内是有效率的。这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理论假说再次提供了证据。
  • 摘要: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进口贸易主要存在6条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分别是出口贸易、国内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应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计算了进口贸易对6个传导变量影响的弹性系数;应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测算了6个传导变量对经济增长(GDP)影响的弹性系数;进而计算出我国进口贸易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弹性系数。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进口贸易通过不同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最小,对市场化程度、国内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有一定的作用;进口贸易主要通过带动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 摘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并测算中国公私部门供给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的交易费用。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得出一个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的科学结论。给出了供给公共产品的主体确定的理论模型,并在威廉姆森范式扩展的基础上得出了各个主体的边界,认为最优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的选择和主体边界的确定,取决于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发现就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政府部门交给私人部门与第三部门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 摘要:决策层一直强调对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的控股权,那么,国有银行应该怎样选择国有股份的比重才是最优的呢?本文通过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发现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对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选择的影响。当国有股份的比重取0或1两个端点值都无法使得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均衡值,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应来自于(0,1)的区间解。同时,模型还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因此,为降低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解决国有银行的控股权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东部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也逐步形成。同时,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载体,且制造业产业链的完善过程即为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从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视角,全面分析二者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建设提供对策建议。rn 研究首先从世界都市圈与制造业发展历程切入,分析其发展规律与趋势;并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寻找发展轨迹中的共性,并对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研究从科技、社会、经济三大视角,构建了中国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划分为雏形期、规模聚集期、效益提升期与中心发散期这四个发展阶段,并对东部三大都市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rn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分别归属于中间两个阶段,这与原本对中国都市圈与制造业发展现状的预期相吻合。同时,结合评价体系,选取长三角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实例研究,准确把握其发展现状与趋势。rn 结合研究结论,得到了中国都市圈与制造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规模聚集向效益提升转型阶段的判断。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现中国都市圈和制造业协调互动发展的目标出发,就如何营造更优的综合投资环境、积极形成优势产业,并着眼于形成中国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提出相关的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对“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一个严峻挑战。本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收入差距的“度”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性建议。
  • 摘要: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持的学科立场及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法经济学关注的学者们并没有就其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学派把“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在研究范围上包括从反托拉斯法到法律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偏重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以麦乐怡为代表的非主流学派则把“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经济、社会、哲学等比较分析”,在研究范围上纳入更多意识形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经济、政治、社会判断方法的综合。主流学派凭借其研究方法上的“技术优势”,在过去四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非主流学派试图突破法经济学研究中“法律的经济分析”这种狭窄的分析框架,发展出一种新的思考法学与经济学的方法。这一发展趋势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方法和分析结论在多大程度上能显示出超过“法律的经济分析”。从根本上讲,法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过程。作为新兴的理论学科,法经济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摘要:本文将以大陆在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定、企业、资本市场、专业性服务机构、大学在“官、产、学、研、金合作”及该合作关系框架下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对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和美国“产学合作”(University-Industry)发展为陈述主轴,并进行一简单的参考比较,为推展技术专业院校与大学进行“产学合作”的借镜。
  •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对科技贷款进行创新性的定价。本文提出将贷款与科技项目的收益情况挂钩,从期限结构和动态制定利率两方面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科技贷款创新定价。
  •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析老年人口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本质以及养老收入实现的渠道,老年人口的养老收入是自己在处于劳动力阶段时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不过养老收入要经过代际的交换来迂回实现,家庭养老模式以及社会养老模式均清晰的显示了这种迂回的过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养老危机,应该加大思想宣传,构建和谐代际关系,并增强养老接受能力。
  •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与14个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作为分析对象,这14个国家与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用GARCH模型(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nionalheteroscedasticity model)导出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条件方差代表汇率变动,并尝试用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研究汇率波动对我国多边贸易发展的动态影响;用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中,持续的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口具有积极作用,而对出口则存在显著的长期负面影响;短期内,进出口贸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小,短期中出口主要受国外收入与实际汇率水平影响,进口主要受国内收入影响。说明了短期内汇率波动对中国多边贸易影响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观点。
  • 摘要:本文通过对1994年--2003年我国各省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的计量,研究了FDI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通过对各年FDI的5地区集中度和Theil熵的计算,指出了我国FDI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和地理聚集现象。Moran指数I及Moran散点图揭示出我国FDI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全局和局域空间依赖特征。最后,通过对1997年--2003年各省FDI总额的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和计算了空间相关性的作用强度。
  •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行业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制造业所有行业的区位商三种指标来描述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状况,得出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的过程中,各别行业出现向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然后从信息成本与运输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以邮政路总长度为代表的信息成本目前正在促进产业分散,以货运量为代表的运输成本也处于分散力的边缘。在这样制造业的再区域化背景下,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 摘要:分工带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带来了交易费用的上升,因此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安排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分工带来的产量增加和产品多样化却会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上升,从而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效率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使生产和消费不能保持均衡发展,妨碍了经济增长。而品牌和品牌品类化则是产品多样化时代能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分工及专业化与制度及其变迁从生产或供给角度解释了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而品牌从需求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选择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分工-制度-品牌模型可以成为当代解释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框架。
  • 摘要:战略联盟是现代经济中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而联盟社会网络又是企业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企业战略联盟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论述社会网络的内涵、特征及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条件。并以企业经济行为社会化为背景,运用价值链原理分析企业战略联盟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根据各种形态企业战略联盟的特点,揭示社会网络为其所提供的独特竞争优势。
  • 摘要:本文以26个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转型经济国家为样本,通过建立三元Logit模型,对这些国家从1995-2004年期间汇率制度转换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控制变量均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模型可靠稳定。最后,将我国的数据代入到模型中进行模拟和预测,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从1995年以来就应该向更加浮动的方向转换的结论。因此,当前应该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地向更加灵活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新框架进行转换。
  • 摘要:本文基于资产财富效应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资产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远大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资产财富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渐强。同时发现国民收入和社会消费存在互动效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股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 摘要:本文通过1997-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教育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负效应,对西部地区为不显著的正效应。对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口提高均能降低教育不平等程度,但初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对教育不平等最为有效,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快速发展,是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也在逐渐加剧着经济和社会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城市进一步现代化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城市病”的具体病例的经济学解读,本文认为,“城市病”的深层次病因现实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是介于市场行为与集体选择两种方式的中间地带,导致了其物品属性的模糊不清。故此,当市场失灵时,人们总是希望政府能通过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而政府对政策的选择往往涉及到对一种物品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是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办法共同解决“城市病”问题,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世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中美贸易失衡更是谈论的焦点。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激增至1020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中美贸易顺差更创历史新高,达到1142亿美元。超1000亿美元的对美顺差,使中国倍受世界关注,美官方更是于今年年初抛出《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报告,伺机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是否应被视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焦点和破题的关键?情况是否如美国所说的那么严重?本文拟从东亚区域产业转移的角度,探寻中美贸易失衡的真相。rn 本文首先对东亚和美国20年来(1984—2005)贸易数据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东亚内部及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数量、贸易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亚洲投入——产出表》,从东亚产业转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中国、除中国以外的东亚以及美国之间贸易模式的变化,进而探寻中美贸易失衡的真相。rn 分析结果如下:rn 20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排名和比重一直处于不断提升中,已经从1984年的排名19、占比0.99%,上升到2005年的排名2、占比15.00%。与此同时,东亚其他经济体对美国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对华出口增加迅速。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正逐步加强,但中国处于东亚产业价值链的低端。rn 本文结论如下:rn 1.随着东亚分工格局及贸易格局的变化,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正逐渐成为东亚的加工中心和新“三角贸易”的枢纽。因而,中国对美的巨额顺差实际上是东亚各经济体的综合表现,中国替整个东亚承担了过多的指责。rn 2.通过对中国施压,促使其增加进口或使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美国巨额逆差问题,要解决美国的巨额逆差问题必须从美国本身寻找原因。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由贸易区(FTAs)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区域贸易安排(RTAs)的主体;二是新成立的FTAs多是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型FTAs。作为FTA固有属性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RoO),因其强大而复杂的保护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同时它也被指责在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中极大地抵消了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本文将研究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对其成员国影响的差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rn 本文发展了一个三个国家、三种产品、两种要素的模型。其中两个国家形成FTA,第三个国家代表世界其他地区(ROW),用两个成员国具有不同的资本一劳动比代表南北型的FTA;三种产品分别是农产品(a)、中间投入品(v)、制成品(m),生产商品a只需要劳动投入,生产v需要两种要素,再用v生产商品m,显然a相对于m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劳动要素不能跨国流动,资本可自由流动。通过对效用函数、生产函数、RoO标准以及成员国规模的设定,最终可得到福利函数的表达式和一些重要的结论。rn 本文主要结论:在目前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典型贸易模式下,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主要通过影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条件,增加发达成员的福利,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严格的原产地规则还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在关税收入方面,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对规模较大的成员国有利,而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RoO对其成员国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即使南方成员国处于“参与约束”的边缘。
  • 摘要:集群内知识溢出在最近15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认为,集群内企业通过知识溢出提高其创新绩效,并通过企业吸收能力的整合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构建了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技术机遇、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利用AMOS软件对对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的102家软件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及假设。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默会性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机遇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同时吸收能力调节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调节技术机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摘要:社会保障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已有研究看,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并不多见。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险的“统帐结合”模式为例,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rn 本文首先根据“统帐结合”模式的特点,将人力资本投资和退休决策、劳动者一生的收入约束等放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生命周期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本文分析了“统帐结合”模式中统筹帐户和个人账户比例变动对居民退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根据我们的推导和验证,增加“统帐结合”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比例,将会对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延缓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另外,本文还在“统帐结合”模型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与退休的关系,结果发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延长居民的劳动参与时间。rn 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正在经历快速老龄化的过程,而且,人口老龄化在城乡分布上还存在不均衡,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市。而就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城乡之间处于分割之中,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里考察了社会保障制度分割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对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障的城乡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账户比例增加对人口老龄化缓解作用。rn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适当增加“统帐结合”模式中个人承担的比例;加快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 摘要:本文以1998年-2004年股权转让终止的公司为样本,以当年控制权转移成功的公司为配对样本,采用均值比较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股权转让终止公司的特征及管理层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股权协议转让终止的公司和控制权转移的公司相比具有管较低的理层持股、较强的控制权激励、较好的管理绩效、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较大、资产负债率较低等特征。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权收益激励越大、内部人控制越严重、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管理层抵抗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管理绩效越好、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管理层抵抗的可能性越小。建议增加管理层持股,尽快建立管理层控制权收益损失补偿机制,减少管理层对收购的抵抗。
  • 摘要: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低靡之后,日本经济于2003年开始复苏。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历程,在此基础上认为,2001年以来小泉政府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是日本经济复苏的内在原因,特别是金融层面的改革(彻底处置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资产、改革主银行体制以及强化金融监管)、企业层面的改革(打破终身雇佣制度的束缚与调整企业竞争战略)和政府机构改革(邮政民营化)推动了此次经济复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复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日本经济复苏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带动全球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其次,日本经济复苏将对美元汇率形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资产组合配置;再次,日本经济复苏将对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最后,日本经济复苏将对其它亚洲国家和整个东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了两点启示。
  •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状况逐渐加剧,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美国和东亚分别成为全球经常项目逆差和顺差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这是东亚与美国之间经济互补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过程分散化的背景下,东亚通过垂直型的FDI和各国的鼓励支持政策,形成了区域性的生产网络。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贸易方式、贸易方向、贸易主体以及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上,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源则在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天然缺陷:具有强大的制造实力,却缺乏最终产品市场;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却只能投资于美国低收益率的债券。对美国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重依赖,便造成了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从长期来看,这种失衡具有不可持续性。调整经济失衡的手段,对于东亚来说,主要在于加强金融和汇率合作,以及扩大区域内的产品市场,对于美国来说则是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储蓄率,进而减少对外部进口的依赖。
  • 摘要: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商品的贸易行为,现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G-L指数很好地刻画了产业内贸易水平,成为分析一国市场应变能力及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rn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入世冲击和产业升级等诸多问题。发展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实现贸易商品的结构优化,完成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冲击。因此,从国家的层面研究我国产业内贸易意义重大。一方面检验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以弥补我国针对国家层面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当前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rn 有鉴于此,本文拟利用2000-2004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家特征因素进行经验分析。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提出5个假设命题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在此之上,选取需求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工业化发展程度、国际直接投资以及文化差异(虚拟变量)等五个变量作为国家特征因素,用以构建计量模型。结果显示:需求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和文化背景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则为替代效应为主。rn 本文从需求和生产两个角度对影响因素作了区分(与以往研究相比,这一创新确保了经验分析的稳定性)。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相比人均收入较低,需求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阻碍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二,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以替代效应为主,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持续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市场潜:力对跨国公司的巨大吸引力。其三,我国凭借要素禀赋优势参与了由跨国公司推动的新型国际分工,并借此实现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加深了我国与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往来。
  • 摘要:金融生态理论是金融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金融发展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金融生态的考评对象,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考评体系指标,对现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并揭示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 摘要:目前,伴随着国内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融资数额正在逐年上升,由此形成的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债务规模也在日益增加,政府公共财政的风险日渐显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积极防范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风险,已成为当前地方政府需要慎重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rn 本文从地方政府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现状出发,通过对目前国内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中举债建设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详细了解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举借债务的总量、结构和时空分布:探讨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风险产生的种类、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对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运行产生的影响。还将从理论和实际的两个方面深刻剖析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债务风险形成的体制原因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立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债务风险进行预警评价的思路。并从总量风险衡量与控制和结构风险衡量与控制等方面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体系。
  • 摘要:我国国企改制存在高额的交易费用,其中一部分属于制度缺失造成的资源浪费。本文旨在对降低这部分交易费用作出有益的探讨。在对吉林省国企改制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到一定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机会公平,以降低公众质疑费用;执行合理程序,以降低改制过程扭曲费用;并对制度的设计原则提出一点看法。
  •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约束中国未来工业化进程的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而是进入了“后短缺”时代,令人堪忧的中国能源情势已经向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工业化的推进亮起了红灯。rn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能源消费现状,指出在中国人均资源禀赋高度稀缺、能源自给能力有限的基本国情下,事实证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高能源消耗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不可能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rn 接下来,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协整分析(Cointezration Test)方法,对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状况以及中长期内影响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产出弹性实际上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产出弹性却是最高的。方差分解及脉冲反应函数分析表明GDP和工业比重的增加会在短期内使能源消费量增加,但从较长的时间跨度看,GDP和工业比重的增加与能源消费却呈负相关关系.而价格因素不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价格的上升都会减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而且价格在长期内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rn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考虑到了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后对1993年以后统计数据的修正,因此在研究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状况和估计能源消费模型的系数参数时,分别使用了经济普查前后的数据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数据对于能源消费模型的性质没有太大的影响,影响主要在于数量的程度上。使用经过经济普查修正的数据所得出的模型系数与使用经济普查前的数据所得出的系数的绝对值相比增大了,但系数的t值也值大了,标准差减小了,这表明真实的能源消费的调整幅度事实上是增强了,真实能源需求回复到长期均衡水平的理论时间较使用未修正前数据的时间缩短了。这说表明,目前中国能源使用和消费体制正在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能源的使用和消费对外界的激励和约束反应越来越灵敏。
  • 摘要: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各国产品在满足本国和其他国家的需求时,其定价必须综合考虑供给和需求因素以及其他国的反应。在两国博弈中,当两国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其实际汇率就可以认为是由两国产品的均衡价格之比所决定。基于这一分析,本文把贝特兰德的双头垄断博弈模型扩展到两国,从两国生产差异产品出发,建立实际汇率决定基本模型,以此来探讨实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根据模型分析,得到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国产品对外国产品的替代性增强,本国实际汇率将升值;对本国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本国实际汇率将升值;本国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上升,本国的实际汇率将升值;本国提高进口关税,本国的实际汇率将升值;提高本国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本国实际汇率将会贬值。
  •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1)中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测度各因素的贡献率,并对今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做出一些判断。首先运用索洛“余值法”对1978-200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围绕一正的均值小幅波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有效地延缓了人均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是收益递增的最终源泉。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长期增长态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同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本文从基本的模型出发,分析了目前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的均衡因不具备帕累托最优效应而使经济处于“转型陷阱”状态。摆脱目前的“转型陷阱”关键要从博弈各方收益最大化的视角出发,培育企业在“低成本转换”条件下进行战略转型而获取竞争优势;同时激励地方政府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中是否可以提供一种内生的激励机制,推进地方政府进行自发的制度变迁。通过地方政府创新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达到的均衡最终具有帕累托效率。
  • 摘要:本文以循环经济及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浙江省的典型实践为案例,首先简述了循环型农业的提出及发展现状,着重从体制(制度)及法律法规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等角度,就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符合中国和浙江省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等,从而为循环型农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化升级,达到环境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工业的集聚地,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通过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工业集聚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边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成因和中美贸易的特征,认为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中美经贸关系不会产生实质影响,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状态不会明显改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仍是互利合作。
  • 摘要:本文分析世界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权力何联系性权力。首先根据权力的来源将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进行分类。通过对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对GATT和WTO行使结构性权力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在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去规范世界经济活动,制定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规则。由此我们也可以从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两者间关系角度去解读大国的兴衰。
  • 摘要: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证券价格的形成与决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其中投资者结构是影响证券价格的一大重要因素。为了探讨影响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微观因素,文章使用各种类型投资者数量作为衡量投资者结构的指标,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深圳股票市场中交易者结构与市场行情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深圳股票市场中,市场价格与个人交易者总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个人交易者总数的变化与市场价格变化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交易者总数的变化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解释。而市场价格与机构交易者总数之间既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也不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引致关系。
  •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对华反倾销和RMB升值压力问题引起了实业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使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在当前环境下,对华反倾销和外界持续敦促RMB升值这两种现象持续共存的必然性,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本文从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的内涵界定入手,选取了与之相关的特定指标,在搜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试图对这种认识加以修正。
  • 摘要:基于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概念的模糊性和单因素分析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一种新颖的模糊数学与物元理论的交叉学科--模糊物元模型,用于科学分析各地区利用FDI业绩与潜力。由于搜集2005年有关数据存在的困难,本文提取2G01~2004年有关数据,运用模糊物元模型综合考虑利用FDI的规模与增长率两个因素,对我国各地区利用外资的业绩给出了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此外,建立了科学衡量地区利用FDI潜力的指标体系,提取2004年的有关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模糊物元模型计算了我国各地区利用FDI潜力的相对排名,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存在偏离,并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对吸收FDI效应的影响。现代经济中,吸收外溢效应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引进FDI的重要目标,但一般文献都隐含着一个前提,FDI的外溢效应在东道国会自发产生,东道国只是一个被动的主体,事实上,东道国对FDI效应的吸收还有个能力问题,其中人力资本是重要的能力之一。本文采用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方法,运用2000-2003年中国各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存在吸收FDI效应的最低人力资本门槛,FDI在不同地区外溢效应的发挥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结论是从整体来说,FDI对中国经济的资本形成作用已经不明显,外溢作用已经成为引进FDI的重要目标。从地区结构来说,不同人力资本对FDI效应吸收的影响也不同,未过人力资本门槛的地区;中等人力资本地区,吸收FDI效应不明显;高人力资本的地区则明显吸收到FDI效应,而且大学层次,而不是中等层次的人力资本已经可能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吸收FDI效应的主要因素,这意味着中国外资经济的结构可能已经越过了简单加工贸易型为主的阶段,中国经济的技术结构可能已经高移,人力资本建设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大学层次的人才培养。
  • 摘要:经济主体的交易机制可以分为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易和通过中间商的间接交易,以及两者并存的混合交易。对厂商来说,选择不同的交易机制可以看作企业边界的变化。厂商如果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表明销售机构被纳入企业范围;如果通过中间商销售产品,意味着销售任务被外包出去,企业边界收缩。上述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企业是否纵向一体化的分析上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同样有影响。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把技术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动态的分析交易机制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rn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试图解释技术对交易机制的影响。首先在搜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个静态交易费用对交易机制影响的分析框架。再把技术进步因素考虑进来,对比静态和动态模型下的交易机制和福利变化。rn 当市场的摩擦力较大时,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成本较高,通过中间商交易是主导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买卖双方的搜索成本下降,直接交易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交易机制的变化不只是与绝对技术水平相关,也与两种交易机制采用的相对技术水平有关。间接交易不会完全退出市场,两种交易机制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且混合交易机制的福利水平高于单一交易机制的福利水平。rn 技术进步对交易机制变迁的影响取决于哪种机制的效率提高的更大。那种认为技术进步一定会导致中间商消失的观点只考虑新技术对直接交易的效率提高,忽略了中间商同样可以采取新技术来提高间接交易机制的效率。
  •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思想正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自身发展,更需要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复合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经过多年开发,吉林省资源枯竭型地区增多、自然环境区域恶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指导。rn 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能力入手,构建了吉林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子系统共29项指标)。首先,分别对吉林省各市(州)的三个子系统发展能力进行第一轮主成分分析:(1)数据标准化;(2)求出使累积贡献率达到75%以上的前几个主成分;(3)根据方差贡献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及各子系统综合得分,并对吉林省各市(州)子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然后,对吉林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第二轮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各市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名。rn 分析得出,经济子系统综合得分前三名分别是长春市、延边州和吉林市;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前三名为延边州、白山市和吉林市;生态环境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前三名是通化市、吉林市和长春市。而通化市、延边州和吉林市分列吉林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三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排名第一的通化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高,但是其注重环境保护,加大治理力度,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从而具备了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排名靠前的三个城市人口密度都比较小,且科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