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行为金融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来自我国企业集团的证据
【6h】

基于行为金融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来自我国企业集团的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企业集团

1.2.2 内部资本市场

1.2.3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1.2.4 行为金融学和行为公司金融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应

1.3.2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的缘由、形式和治理

1.3.3 现行研究的不足

1.3.4 本文的诠释:基于行为的视角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回顾

2.1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新制度经济学框架内的解析

2.2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

2.2.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2.2 行为金融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2.2.3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回顾与评述

2.3 行为金融的研究不足和可扩展的领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基于行为金融的理论分析

3.1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全视角解释框架

3.2 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3.3 内部资本市场异化功能及其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析

3.3.1 行为公司金融对内部资本市场投资异化效应的解释

3.3.2 行为公司金融对部门经理寻租效应的解释

3.3.3 行为公司金融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益侵占效应的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方法的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分析

4.1 Q方法

4.1.1 Q方法概述

4.1.2 Q方法的基本流程

4.1.3 对Q方法的评价

4.1.4 国内外Q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4.2 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效应的Q方法分析

4.2.1 收集Q意见母本以及开发Q样本

4.2.2 选择受访者(P样本)和问卷调查

4.2.3 受访者的排序以及数据分析

4.3 Q方法研究结论和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投资异化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投资者理性——管理者非理性

5.1.2 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理性

5.1.3 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非理性

5.2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的提出

5.2.1 投资、现金流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5.2.2 加入非理性因素后的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测度模型

5.3 研究假设与设计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设计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配对变量检验

5.4.2 多元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效应的分析

6.1 理论分析

6.1.1 投资者理性——管理者非理性

6.1.2 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理性或非理性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调查问卷基本分析

6.3.2 调查问卷深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利益侵占效应的分析

7.1 理论分析

7.1.1 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理性

7.1.2 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非理性

7.2 研究假设与设计

7.2.1 研究假设

7.2.2 研究设计

7.3 实证分析

7.3.1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实证分析

7.3.2 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的实证分析

7.3.3 基于行为金融的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8.2 对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的启示

8.2.1 完善和优化公司治理

8.2.2 强化行为教育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Q语句Q样本调查设计

附录B:基于行为金融的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