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DDA原则的道德判断脑基础研究:一项ERP研究
【6h】

基于DDA原则的道德判断脑基础研究:一项ERP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道德判断概述

1.1.1 道德、道德判断、道德判断能力

1.1.2 核心道德判断

1.2 道德判断认知机制的理论模型

1.2.1 理性推理模型

1.2.2 社会直觉模型

1.2.3 双加工模型

1.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1.3.1 道德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1.3.2 个体自身特点和状态

1.4 道德判断的测量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1.1 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

2.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2.2 研究预期

2.3 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2.3.1 研究意义

2.3.2 研究创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实验设计

3.2 被试

3.3 实验材料

3.3.1 实验材料的编制

3.3.2 实验材料的评定

3.4 实验过程

3.4.1 预实验

3.4.2 正式实验

3.5 ERP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预实验结果

4.2 正式实验结果

4.2.1 行为数据结果

4.2.2 ERP数据结果

4.3 脑电数据与行为数据、MJT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

4.3.1 脑电数据与行为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

4.3.2 脑电数据与MJT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基于DDA原则的道德判断

5.2 基于DDA原则的道德判断加工的时程特点

5.2.1 N400-like反映了对道德故事的语义加工

5.2.2 LPP反映了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评价

5.3 道德情感偏好对道德判断脑机制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在道德两难范式下探讨道德判断加工的时间进程。Greene等人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发现,“切身”(personal)道德困境会引起更多的情绪活动而“非切身”(impersonal)道德困境则会引起更多理性的认知加工,并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情绪直觉和理性推理共同作用与道德判断、且两者存在竞争关系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切身/非切身的道德两难故事分类因其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而受到学术界的质疑,道德判断时间进程研究的缺乏也使得双加工理论欠缺说服力。本研究依据经典道义论原则——DDA原则(Doctrine of Doing and Allowing:主动伤害行为比预见到伤害而不作为更加不道德)对实验材料进行系统的设计,考察在与功利结果发生冲突时,主人公不得不做出主动伤害行为、预见到伤害而不作为,以及不与功利结果相冲突时做出不伤害行为三种场景下人们的道德判断加工机制,为道德判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神经生理学、尤其是时间进程上的证据。同时,借助《道德判断测验量表》(moral jud gment test, MJT)探索道德判断过程中个体的道德情感偏好与脑电活动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一)行为结果:主动伤害行为的赞成数最少,不行为行为次之,不伤害行为的赞成数最多,两两间差异极其显著;在赞成主人公功利选择的情况下,赞成主动伤害的行为比赞成不作为行为要花费更多的反应时;在主动伤害场景中,选择赞成伤害行为比选择反对伤害行为花费了更多的反应时。(二)ERP结果:不作为行为相比另外两种行为诱发了更负的N400-like波幅;主动伤害行为比不伤害行为条件诱发了更负的N400-放e波幅;不伤害行为和主动伤害行为比不作为行为引起了更正的LPP波幅。(三)相关结果:个体的道德情感偏好第三阶段(寻求认可)、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得分与三种条件下的N400-like波幅均呈显著正相关;个体道德情感偏好的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得分与主动伤害条件下和不伤害条件下的LPP波幅呈显著的正相关,个体道德情感偏好的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与三种条件下的LPP波幅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道德判断遵循经典的道义论准则——DDA原则,同时验证了道德判断既包含了自下而上的情绪过程、又包含了自上而下的认知努力的双加工理论。在道德判断加工的早期,对不伤害行为本能赞同的道德直觉使得人们对这种场景投入的语义加工整合最少(表现为N400-like效应最小);对于可预见的伤害采取不作为行为,无法引起显著而直接的情绪判断,因此人们不能依赖道德直觉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语义加工来帮助进行道德判断(表现为N400-like波幅最负);对于主动伤害行为,人们在直觉排斥的同时又存在挽救更多生命的意图,因此主动伤害行为需要的语义加工多于不伤害行为而少于不作为行为(表现为N400-like效应介于另外两种条件之间)。在道德判断加工的晚期,对个体更具有突显意义的主动伤害和不伤害行为引起了更多的认知评价加工(表现为更正的LPP波幅)。此外,个体的道德情感偏好与道德判断加工的时间进程的相关性表明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对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