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的空间化设计研究
【6h】

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的空间化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中小学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的变革

1.1.2 当代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的变革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外围护体的空间化现象

2.1 外围护体的发展沿革

2.2 外围护体空间化现象的产生

2.2.1 节能趋向

2.2.2 功能趋向

2.2.3 美学趋向

第三章 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的设计影响因素

3.1 人群特点

3.1.1 中小学生行为表现与特点

3.1.2 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策略

3.1.3 中小学行为发展对教学空间的需求

3.1.4 教学空间对外围护体的设计影响

3.2 技术发展

3.2.1 材料技术的发展

3.2.2 建造方式的改变

3.3 能源使用

3.4 政策规范

3.4.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3.4.2 其他规范

3.5 气候地域

3.5.1 外围护体的热工性能

3.5.2 立面的地域性表达

第四章 中小学外围护体空间化的案例研究

4.1 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空间化的功能表达

4.1.1 盥洗储藏类

4.1.2 休息交流类

4.1.3 设备放置类

4.1.4 遮阳采光类

4.1.5 一种特殊的空间化现象—外廊空间

4.2 中小学教学外围护体空间化的形态表现

4.2.1 元素叠加

4.2.2 强调线条

4.2.3 单元排列

4.3 中小学教学外围护体空间化的材料语言

4.3.1 各类材料属性及表现形式

4.4.2 材料的三维整合

第五章 现状调研及项目实践

5.1 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现状调研

5.1.1 现场考察分析

5.1.2 使用效果反馈

5.2 项目实践

5.2.1 适应中小学建筑的外围护体设计内容

5.2.2 基于外围护体空间化的理想模块设计探索

5.2.3 泰州市双河小学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中小学校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建筑,其空间质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实体围合界面,教学楼的外围护体承担着内、外环境之间的物理和心理双重过渡作用。在当今的工程实践中,围护结构与承重体系的脱离使其拥有了独立的自主形式,在厚度方向上由单层实体面分裂成多层的空腔体系,从而出现了可容纳不同功能和尺度的“空间”,引发了主观的空间化设计。这不仅改善了围护体的热工性能,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立面设计语言,符合了当今国内建筑向复合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通过对广义的外围护体空间化案例研究,总结了当代中小学教学楼外围护体空间化的形成因素以及形态功能的表现手法,探索适应当今中小学建筑特点的外围护体空间化设计方法。即结合储藏、遮阳、采光、绿化、休憩、设备放置等需求,完成对外围护体功能的高效整合,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有效过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