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肝肾纤维化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机制初探
【6h】

大鼠肝肾纤维化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机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Preface

Glossary

Background

Summary

Methods and Material

Animals

Immunostain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Histopathology

Immunostaining

Biochemistry

Urinary Protein

Electron microscopy

Discussions

Conclus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ment

Author’s Introduction

展开▼

摘要

目的:
  动物模型是医药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这是因为建立模拟特定状态的模型对于特定病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慢性肝病(CLD)与肾病之间的联系已被证实,且二者常呈现器官纤维化,但是尚缺乏用于研究疾病发展规律的肝肾纤维化复合动物模型。因此,此次实验目的就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一个廉价、省时、可复制的肝肾纤维化模型,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在此实验中,将2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其中模型组10只,牛血清白蛋白组、四氯化碳组和对照组各5只。模型组动物腹腔注射浓度为30%的四氯化碳油溶液,每周两次,连续10周;同时腹腔注射1克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每天一次,连续8周,第9周和第10周各注射5次。牛血清白蛋白组、四氯化碳组分别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和四氯化碳,方法和剂量同模型组。对照组不作处理。每两周称一次动物体重,并记相关数据。在实验末,用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并检测其中总蛋白质含量;采血进行肝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测;处死所有动物后,取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固定或冷冻。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肌纤维母细胞数量;制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lgG、IgM、IgA、C3、C1q沉积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
  结果:
  ①各组动物体重均增加。其中体重增加最多的是牛血清白蛋白组,增加最少的是四氯化碳组。
  ②HE染色结合天狼猩红染色,光镜检查发现:与其他组相比较,四氯化碳组的肝脏显示严重纤维化,但其肾纤维化不明显;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逊于四氯化碳组,但肾脏可见局灶性间质性炎症和结缔组织增生;牛血清白蛋白组和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前者肾脏病变与模型组相似。
  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四氯化碳组、模型组肝脏内α-SMA阳性细胞显著增加,但前者较后者更多;在4组中,仅模型组可见肾脏内部分细胞α-SMA阳性。
  ④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模型组IgG和IgM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布为主,呈现中等强度颗粒状荧光;牛血清白蛋白组和四氯化碳组仅IgM阳性,但前者主要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布,后者主要分布于系膜区。
  ⑤电镜观察显示,在模型组肾小球中,毛细血管基底膜均质状增厚,失去3层结构;上皮下纤维样电子致密物呈串珠状沉积;足细胞肿胀,线粒体嵴变短;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易见老化线粒体;牛血清白蛋白组超微结构改变与模型组差别在于电子致密物偶见于内皮侧和基底膜内,上皮下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余两组因制样失败未能观察超微结构改变。
  ⑥血清生化检查显示,四氯化碳组肝脏受损的生化参数最高,牛血清蛋白组最低。
  ⑦尿液检查:模型组24小时尿量和尿蛋白量在各组中最高。
  结论:
  ①联用四氯化碳和牛血清白蛋白初步建立了肝肾纤维化复合动物模型。
  ②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较重;肾纤维化病理改变轻,尚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
  ③牛血清白蛋白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一定拮抗作用,在后续的造模探索中应予以考虑。
  ④四氯化碳主要造成肝损伤,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造成肾损伤。
  ⑤四氯化碳的氧化作用导致肝星状细胞激活可能是肝纤维化主要机制;牛血清白蛋白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形成以及大量蛋白尿而造成肾脏纤维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