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全球每年新发HIV感染人数和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在不断下降,但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Persons Living with HIV/AIDS,PLWH)总人数仍在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758610例,其中存活的HIV感染者437377例,AIDS病人321233例。近年来性工作者中HIV的流行率呈下降趋势,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的流行率却逐渐上升。 青年学生处于性活跃期,但防艾能力较弱。近几年来,青年学生的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80%的感染者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现有文献多研究一般人群MSM的性行为现状,对高校MSM人群研究较少。本课题以南京高校男生为研究对象,了解高校男生性取向自我认同情况,探索高校男生性取向自我认同的后天影响因素和高校男生MSM人群性行为特征,构建高校男生MSM人群防艾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控制HIV/AIDS在高校男生中快速蔓延的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在南京市两所高校随机抽样,共抽取男生2332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及性取向自我认同信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高校男生性取向后天成因。 2.在南京招募新诊断的152名高校男生MSM人群和306名非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性行为情况、防艾意识、性教育状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比较两人群性行为差异,构建高校男生MSM人群防艾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幼时父母感情、父母婚姻、独生子女与否、单性环境成长经历、是否被当女孩抚养、负性生活事件会影响高校男生性取向的形成(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幼时父母感情和性侵犯经历是非异性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 2.高校MSM人群新“国八条”知晓率仅为84.9%,且有初次性行为年龄低,诊断年龄低,喜欢同性年龄低的特点,其中确诊年龄显著低于非学生MSM人群(t=16.207,P<0.001);高校学生MSM人群确诊前既往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显著低于非学生人群(χ2=6.888,P=0.009)。高校学生MSM人群防艾意识较差,高校学生MSM人群了解其初次性行为对象、男性固定、偶然性伴和女性固定、偶然性伴的感染状况的比例均低于20%,且在发生性行为时,意识到可能会被传染疾病的比例也很低。 3.高校学生MSM人群防艾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艾滋相关知识、防艾意识、性病及相关症状对防艾行为发生有直接影响,其总效应为0.372、0.419和0.162。 研究结论: 1.幼时父母感情和性侵犯经历等后天因素会影响高校男生性取向的形成。家长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旦儿童遭遇生活负性事件,父母和学校应及时提供心理辅导,降低后天环境对性取向形成的负面影响。 2.高校MSM学生呈3低(初次性行为年龄低,诊断年龄低、喜欢同性年龄低),对于中国高校艾滋病疫情了解不全面,仅对部分知识掌握度高。大学期间的艾滋病预防与健康教育应尽快展开,使高校MSM学生了解中国高校艾滋病疫情、性角色相关知识、HIV感染风险现状、自愿咨询检测(VCT)知识,提高该人群风险意识,提高VCT利用率,减少高危性行为。
展开▼
机译: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与南京秩序的重建(1937.12.13—1938.4.24) =Nanjing Autonomous Committee of Municipal (Tze Chin Wei Yuan Hwei)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der, DEC. 13, 1937—APR. 24,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