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
【6h】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晋宋之前的诗歌中的山水文化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2.1晋宋之前的诗歌中的山水文化

2.1.1先秦时期的山水文化

2.1.2 两汉时期的山水文化

2.1.3 魏晋时期的山水文化

2.2谢灵运生平及山水诗创作

2.2.1 谢灵运生平

2.2.2谢灵运山水创作

第三章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意象

3.1 花草意象

3.1.1 花意象

3.1.2 草意象

3.2鸟意象

3.2.1“飞鸟”意象

3.2.2 “归鸟”意象

3.3 霜露意象

3.3.1 霜意象

3.3.2 露意象

第四章谢灵运山水诗的士人心态

4.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人生忧患意识

4.1.1 政治失意的嗟叹

4.1.2 时间易逝的感伤

4.1.3 体弱多病的哀怨

4.2 积极用世与消极避世

4.2.1 积极入世

4.2.2 消极避世

4.2.3 仕与隐的内心矛盾

第五章 谢灵运山水诗中儒道佛文化思想

5.1谢灵运山水诗的儒家文化

5.1.1 人本意识

5.1.2 力行意识

5.2 谢灵运山水诗的道家文化

5.2.1 朝隐文化

5.2.2 阴阳文化

5.3 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家文化

5.3.1 净土观想

5.3.2 般若观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魏晋时期,玄学大盛,晋宋人物崇尚老庄,清谈玄理,玄言诗充斥诗坛,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创了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钟嵘《诗品》卷上),谢灵运自觉的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审美对象,在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的两百余篇诗文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主要描写山水的作品。谢灵运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情景意交融,境界开阔,清新自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辨析与明确谢灵运的生平阅历及其山水诗作是分析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必要条件。谢灵运出生于名门望族,很早就承袭了祖父康乐公的爵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成为他毕生的追求,诗人把对理想的追求与失意苦闷融入他的山水创作中。而对谢灵运山水诗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本文从意象入手进行分析,我国古代诗歌描写意象的传统被玄言诗中断了将近百年,而谢灵运的诗歌不但恢复了描写意象的传统,并且将之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谢诗意象广阔,“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诗人运用花草、鸟、霜露等等意象,用很小的篇幅表达丰富的内涵。谢诗中存在许多传统意象,但又对传统意象予以灵活的变化,同时全力营造新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⑵探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士人文化心态,也是对其山水诗进行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出身寒门的刘裕掌握政权以来,大力打抑士家大族,这对于声明显赫,倨傲不恭的士族子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诗人在政治上的失落感在其山水诗中比比皆是;文人们经常有感物序之变迁而发出的深长的浩叹。谢灵运在山水诗中,而且都是在游览中也有感而发。诗人或感叹时光交替易逝,或借景物抒写华颜难驻的感伤;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与反复无常的政治环境让士族文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畏惧,以及乱世不得安居的烦忧无不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思考。同时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理想发挥着长效的社会功用。这也一度成为士人们的人生理想。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却形成了士人们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共存的复杂心态。⑶从思想方面进行分析,谢灵运的诗作有理趣,有情味,几乎己经实现了情、景、理的圆融统一。这是因为谢灵运是一个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诗人。仔细分析恰到好处的理趣,将单纯的写景提升入哲理层次,既保存了山水景色的艺术魅力,又发人深思,情味盎然。谢灵运在游赏山水之余,将山水带来的愉悦引向哲理思考.以玄理(或佛理)作为解脱内心苦闷的方剂。在诗人的笔下;山水不仅是自然美的体现,更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诗人正是通过“俪采百字之偶”的文字风貌,从赏心悦目的山水美景中反应诗人淡泊明志的主观情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