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丽金克己汉诗创作与中国诗歌关联研究
【6h】

高丽金克己汉诗创作与中国诗歌关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金克己的生平思想

2.1 金克己生活的社会背景

2.1.1儒释并尊

2.1.2武臣叛乱

2.1.3汉诗繁荣

2.2 金克己的生平与思想

2.2.1金克己的生平

2.2.2金克己的思想

第三章金克己的汉诗创作

3.1汉诗题材分类

3.1.1田园诗

3.1.2山水诗

3.1.3咏怀诗

3.1.4杂题

3.2汉诗艺术特色

3.2.1题材与体裁多样

3.2.2写作与修辞手法

3.2.3风格与意境创设

第四章 金克己汉诗创作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4.1金克己田园诗创作与陶、孟、王田园诗

4.1.1 归隐行为的影响

4.1.2 武陵情结的创作

4.1.3 艺术手法的借鉴

4.2金克己山水诗创作与谢、王、苏山水诗

4.2.1 谢灵运“形似”审美特征对金克己的影响

4.2.2 王维“情景交融”审美意境对金克己的影响

4.2.3 苏轼“情理交融”审美意境对金克己的影响

4.3金克己咏怀诗创作与李白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金克己是韩国高丽中期毅宗(1150年)——熙宗(1210年)年间生人,与李仁老、林椿为代表的“海左七贤”和李奎报等人一样同为高丽中期汉诗创作的杰出代表。金克己生平虽不见正史,但从俞升旦(即俞元淳)《金居士集序》、崔滋《补闲集》及高丽中期其他文人的诗文唱和中可以推知其生平思想与精神风貌。金克己是庆州人,号老峰,曾为翰林。《金居士集序》中可知他的文集有一百三十五卷之多,在文坛上有“文多益富”的美称。
  因受高丽朝儒释并尊社会文化的影响,金克己用儒释二教思想来修身修心。有其诗作可证。金克己少时即有文才,壮年后虽考中科举却无意功名,从不汲汲进取,加之其一生都处在郑仲夫、李义旻、崔忠献等武臣执政的动荡时期,社会的黑暗混乱、文人的惨遭迫害,使得他更加“安仁素发”,为坚守自己的志节而长期“唯与逸人韵士,啸咏山林”成为隐逸文人,直到年逾五十才因家贫以及崔氏武臣为稳定政权而重新启用文臣的原因而出仕,做了三年的义州防御判官这一副职。而后因为久负文名而被召入翰林院。从金克己的诗作中还可以发现他曾作为随职官员而出使金国,但却在返国的途中客死。
  金克己虽是一位为保全性命与志节而回归美好自然、隐遁山林的隐逸诗人,但儒家文化的底蕴,以及儒教文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使得他在隐逸之中仍然关注现实社会、黎庶苍生,然而出仕后久居下僚的不得志,常常使他生出身入樊笼、拘束不堪的苦闷感,这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矛盾,致使他只有在大量的汉诗创作中来宣泄那些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武臣动乱后,高丽诗坛深受中国诗人诗作的影响,出现了汉诗创作的繁荣局面。金克己深刻体会到了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孟浩然、苏轼等人文学作品的精髓,因此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田园诗、山水诗、咏怀诗、羁旅行役诗中,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中国诗人中国诗歌的影子。金克己在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并结合本国和本人独特的思想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成为韩国汉诗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性喜自然的天性,儒家文教的底蕴,黑暗混乱、文人不遇的社会现实,“崇陶”“慕苏”的学术氛围,这些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使得金克己的汉诗创作独具魅力,形成了质朴敦厚的田园诗风、清新流丽的山水诗风、俊壮豪放的咏怀诗风。他在田园诗创作中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语言朴素真率,诗风醇厚。他在山水诗、田园诗创作中还注意色彩、色调、光线与动静衬托的手法,使得其诗歌明丽如画、清新自然。他的咏怀诗还受到李白的影响,注重气势的一气呵成,诗歌中充满了“壮气”和“奇气”。他受谢灵运与王维、孟浩然的影响,注重追求“真”与“神似”的特征,追求“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他还身处“慕苏”时代,受苏轼“理趣为主”的影响追求“情理交融”的审美意境。
  对金克己汉诗创作从其内容与形式上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得出其文学史地位,以及对金克己汉诗与中国诗歌优秀诗人诗作及其思想关联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同一文化体系的不同国家汉诗创作存在的差异性,揭示它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这不仅对深入研究韩国古代汉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优秀诗人诗作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