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形式的缺血结合抗阻运动对心脏及血管急性效应的探讨
【6h】

不同形式的缺血结合抗阻运动对心脏及血管急性效应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缺血结合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急性运动前后心脏形态结构的超声变化

3.2 急性运动前后心脏泵血功能的超声变化

3.3 急性运动前后外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4 讨论与分析

4.1 一次单纯抗阻运动对心脏及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4.2 一次单纯缺血运动对心脏及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4.3 一次缺血结合抗阻运动对心脏及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4.4 缺血结合抗阻运动适宜负荷的探讨

5 结论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设计不同缺血程度与抗阻强度的运动方案,研究缺血抗阻运动对健康男大学生心脏及血管的急性效应,从而进一步探讨缺血抗阻训练的适宜训练负荷。
  方法:
  将7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9组:
  1、完全缺血+0%1RM抗阻运动组(CBFR)。
  2、完全缺血+30%1RM抗阻运动组(CBFRL)。
  3、完全缺血+60%1RM抗阻运动组(CBFRH)。
  4、部分缺血+0%1RM抗阻运动组(PBFR)。
  5、部分缺血+30%1RM抗阻运动组(PBFRL)。
  6、部分缺血+60%1RM抗阻运动组(PBFRH)。
  7、安静组(CON)。
  8、30%1RM抗阻运动组(RL)。
  9、60%1RM抗阻运动组(RH)。
  每名受试者进行一次急性的左侧上肢屈肘运动,重复20次/组,间歇1min,5组。分别在运动前、后检测肱动脉血压(SBP,DBP,MAP)、心率(HR)、心脏部位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搏出量(CO)及肱动脉血管的血管内径(BA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早期反向峰值血流速度(V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Va)、血管阻力指数(RI)、血流量(BFV)、血管顺应性(C)等超声指标。
  结果:
  1.缺血程度与抗阻强度除对Ve、RI有显著交互作用(F值2.8523,P=0.040;F值2.8519,P=0.040)外,对其它各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
  2.缺血程度除对LVDs、LVFS、EF的主效应显著(F值3.5361,P=0.035;F值6.6548,P=0.002;F值12.2326,P<0.001)外,对其它指标均无显著主效应(P>0.05);
  3.抗阻强度对心脏的SBP、DBP、MAP、EF的主效应显著(F值5.6364, P=0.005;F值3.2917, P=0.040;F值5.3340, P=0.000;F值12.2326,P=0.049);对肱动脉的Vs、Ve、Va、BFV、RI的主效应显著(F值13.8148,P=0.000;F值6.9432,P=0.003;F值17.2935,P=0.000;F值13.6741, P=0.000,F值12.4785, P=0.000)。
  结论:
  不同形式的缺血抗阻运动对于心脏的急性效应不具有交互作用,仅对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具有交互作用,因此对于最优运动方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