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学习偏差认知研究
【6h】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学习偏差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前概念

(二)迷思概念

(三)偏差认知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国内外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概述

(一)国外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工具

(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过程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研究的可行性验证研究结果

(一)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

(二)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

二、正式研究研究结果

(一)第一次调查结果

(二)第二次调查结果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对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二)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学习偏差认知的成因

(三)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学习偏差认知的特征

二、教学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日趋成熟,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学生并不是带着空头脑走进教室的,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认知的。在学生的这些认知中,有些与普遍公认的科学认知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有些却与科学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即偏差认知。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偏差认知有些是有“规律”的,而且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关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尤其是原有的偏差认知,不同的学科都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数学与科学等学科。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否也存在上述偏差认知?这些偏差认知是否也有规律可循以及它是怎样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研究者开始了本研究。
  为了验证此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本研究的可行性验证。在验证了研究可行性之后,开始实施正式研究。在正式研究中,参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选取了部分概念,通过自编的开放式及半开放式问卷,先后两次对尚未正式学习这些概念的高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偏差认知进行了调查。通过第一次开放式问卷,得出了学生存有比较典型的偏差认知的几个概念,接着以第一次问卷调查得出的偏差认知为依据,编制第二次调查的半开放式问卷,得出了偏差认知形成的原因,在分析了偏差认知形成的原因之后,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
  1.高中学生在未进行正式学习之前,对计算机病毒、域名、动态网页、算法、程序、数据库这六个信息技术概念存有较为典型的、有规律的偏差认知。
  2.高中学生对上述概念存有的偏差认知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直觉和想象②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③字意的联想,即按字面意思理解④概念间的混淆⑤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⑥学科知识不足,以偏概全的结果⑦类比的结果⑧同伴文化的影响。
  3.研究同时发现,上述偏差认知具有普遍性、主观性、可归类性、分布性等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