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
【6h】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2.2.2 活态保护相关研究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2.3.2 活态保护相关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模式借鉴

3.1 模式经验借鉴

3.2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构建思路

4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现状分析

4.1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概况

4.2 调查问卷设计

4.2.1 初始指标设计

4.2.2 指标修改及正式形成

4.3 专家打分结果分析

4.4 游客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1 人口学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游客对紫鹊界活态保护指标评价

4.5 调研小结

4.5.1 实地调研结果

4.5.2 专家调研结果

4.5.3 游客调研结果

5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构建

5.1 指导思想

5.2 构建原则

5.3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构建

5.3.1 模式框架构建研究

5.3.2 模式可操作性分析

5.3.3 紫鹊界活态保护实施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结论

6.1.2 实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自然的旅游生活方式,乡村成为人们最后的“诗意的栖息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美丽乡村旅游中珍贵的旅游资源,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活态保护与有效利用,对于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和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搜集借鉴了国内外典型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发展模式经验,尝试性构建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其农业文化遗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也为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和落后乡村地区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解决思路。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固有资源和发展情况,确立了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指标体系,涵盖产业发展、景观环境保护、遗产文化保护、设施服务、管理机制等5个目标层25个测量指标层,目的是通过对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指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找出紫鹊界活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农业遗产活态保护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和思考方向。通过对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第一,专家权重评估得出:1)目标层中景观环境保护权重最大,然后是遗产文化保护、产业发展、设施服务,最后是管理机制;2)景观环境保护指标层中梯田景观保护原真性权重最大,遗产文化保护指标层中权重最大的是农耕手工艺制作活动开展度,产业发展层中权重最大的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设施服务和管理机制中权重较高的是交通通达度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第二,游客评价打分得出:1)目标层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景观环境保护,遗产文化保护,设施服务,产业发展,管理机制体制;2)游客认为景观环境保护指标层中梯田景观保护原真性较好,因此打分最高,遗产文化保护指标层中农耕与手工艺制作活动开展度得分最高,设施服务指标层中得分最高的是景区交通通达度,产业发展、管理机制指标层得分均较低。 第三,比较专家评估与游客打分可以看出:景观环境与遗产文化保护权重排序与评价打分排序一致,说明紫鹊界在景观环境保护与遗产文化保护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专家认为产业发展权重应高于服务设施,但在游客打分中,产业发展得分低于设施服务,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管理机制权重与打分都是最低的,这是紫鹊界下一步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 借鉴国内外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发展模式的经验,综合上述调研发现的紫鹊界梯田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生态为本,保护为先”的指导思想,以及原真性、完整性和市场经济原则,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该模式从活态保护层出发,通过发展方向引导,形成农旅产业发展+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体验+美丽乡村休闲活态发展模式。同时从居民参与层面、专家层面、游客层面三个角度对模式的可操作性进行验证分析。 最后,从农旅产业体系研发、亮点项目策划、景观空间营造、参与合作机制、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对模式实施对策进行探讨,以确保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活态保护的全面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