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及其现代适用性
【6h】

论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及其现代适用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1、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忧虑

2、评点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征

3、关于评点及其当代应用的研究现状、水平

4、传统文学批评的当代应用实例

5、关于“心灵化”的一点说明

6、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金评《水浒》与脂评《红楼》

1.1金评《水浒》——知音人的评点

1.1.1金评的主要内容

1.1.2金评的形式与表达方式

1.2脂评《红楼》——知情人的评点

1.2.1脂评的主要内容

1.2.2脂评的形式与表达方式

1.3评点的基本特征

1.3.1紧扣文本:互为语境

1.3.2主观体验:知音赏鉴

1.3.3阐释内容:意义重构

1.3.4重视读者:分享体验

第二章古调今弹——沈评《三国》

2.1评点的现当代命运

2.1.1世纪初的隐没

2.1.2世纪末的回归

2.2沈评的主要内容

2.2.1分析人物塑造及其性格特征

2.2.2强化情节联系实现前后观照

2.2.3点出历史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2.3沈评的独特魅力

2.3.1人物分析体现当代视角

2.3.2用学者的眼光分析历史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2.3.3修正正文版本的细节错误

第三章穆涛评《土门》与《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

3.1穆涛评《土门》

3.1.1穆评的基本内容

3.1.2穆评中的本事评点

3.2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

3.2.1发掘鲁迅文字下的内涵

3.2.2针对人物语言的评点

3.2.3详尽的“名词解释”和引文出处

3.3从当代小说评点本看评点的特征及现代适用性

3.3.1当代小说评点的形式更符合时人的阅读习惯

3.3.2当代小说评点的语言更满足时人的审美需要

3.3.3当代小说评点的阐释意味与教学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当代文学批评的自我边缘化和语言的陌生化,逐渐失去了大众关注,而以主观体验和审美感悟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则始终较为亲民。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代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皆是评点史上的经典。带有主体经验和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阐释和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尽管在上世纪评点曾出现过断层,但八十年代之后评点的悄然回归说明这种批评模式仍具有生命力。它不仅仅体现在各类经典评点本的大量上市中,当代学者对经典小说的重新评点更是融入了当代观照--如沈伯俊重评《三国演义》,继承了评点的基本精神,在尊重历史和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着眼于当代视野。九十年代末穆涛评点的《土门》及同一系列的贾平凹长篇小说评点本、《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更是证明了评点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体现了大众对感性批评的向往。因而,强调批评的心灵化特征,期待其与现有的理性的、理论的批评共生互补,为当代文学批评拓宽批评模式和视野,吸引大众目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