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腰椎峡部裂椎间孔形态的MSCT研究
【6h】

腰椎峡部裂椎间孔形态的MSCT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

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结果

3.1 正常组与LS及ISS患者椎间孔及神经根形态学表现

3.2正常组与LS及ISS患者椎间孔定量研究

第四章讨论

4.1 MSCT的MPR技术在LS及ISS检查中的意义

4.2正常椎间孔及神经根的MSCT表现

4.3 LS及ISS椎间孔的MSCT表现与临床神经根症状的关系

4.4 LS及ISS椎间孔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的影像学研究状况

致谢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用MSCT定量比较正常人和LS及ISS患者椎间孔的差异,探讨椎体滑脱率及椎间隙后缘高度对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探讨LS及ISS患者椎间孔狭窄及神经根牵拉、受压的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L4/5,L5/S1椎间孔,观察椎间孔的形态变化,测量椎间孔上下径和前后径,测量病例组椎体的滑脱率及椎间隙后缘高度,然后定量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的椎间孔的差异;探讨病例组滑脱率、椎间隙后缘高度对椎间孔径线的影响;探讨病例组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牵拉受压的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⑴34例正常椎间孔表现为倒置泪滴形,神经根均位于椎间孔上隐窝内,其周围绕脂肪组织。⑵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学改变:按Wildermuth等人提出的椎间孔狭窄的半定量分级系统为标准,LS及ISS患者中椎间孔0级5例;1级12例;2级11例;3级6例。随着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的增大,椎间孔的形态从正常的倒置泪滴形,变成上、下隐窝前后移位呈阶梯状,直至上、下隐窝完全分离。神经根从正常到牵拉、受压,甚至无法显示神经根。临床上存在神经根症状的患者有19例,其中17例MSCT图像上表现为中到重度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牵拉受压,二者符合率为89.5%。⑶LS及ISS患者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较正常组减小(P<0.05)。滑脱率与椎间孔上下径呈负相关(r=-0.817,P<0.05),与椎间孔前后径不相关(r=0.133,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椎间孔上下径呈正相关(r=0.694,P<0.05),与椎间孔前后径不相关(r=0.124,P>0.05)。 结论:①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可以全面显示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的改变和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与患者临床神经根症状大部分符合(89.5%)。②LS及ISS患者的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较正常对照减小。③椎间孔上下径与滑脱率呈负相关,与椎间隙后缘高度呈正相关,即滑脱率越大,椎间隙后缘高度越小,椎间孔上下径也越小。④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是检查LS及ISS患者椎间孔及神经根的有效方法,应将其作为LS及ISS的常规检查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