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营利型精英与环境正义——以江西T县退耕还林为例
【6h】

营利型精英与环境正义——以江西T县退耕还林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同顾

1.3.1 国外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1.3.3 乡村精英的理论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思路

2.2 研究的理论

2.2.1 乡村精英理论

2.2.2 环境正义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核心概念与操作化

2.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T县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3.1 T县概况、退耕还林规模、模式及工程实施步骤

3.2 所调查的村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3.2.1 所调查的四个乡村概况

3.2.2 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

3.2.3 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理解

第四章 营利型精英的形成机制

4.1 政府控制的弱化

4.2 市场经济工具理性的膨胀

4.3 传统网络的丧失

第五章 营利型精英的行为逻辑

5.1 信息不对称使得乡村精英申请退耕还林指标具有更大优势

5.2 乡村精英凭借社会资本优势取得退耕还林的指标

5.2.1 营利型精英与基层干部、林业局官员的社会关系

5.2.2 营利型精英仍处于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

5.3 监督不力导致营利型精英行为成为可能

5.3.1 营利型精英的不法行为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制约

5.3.2 原子化的乡村社会缺乏制约营利型精英行为的社会力量

5.4 营利型精英的各种败德行为

5.4.1 营利型精英将良田用于退耕还林

5.4.2 营利型精英挪用私吞补贴

5.4.3 营利型精英骗取信任与合同

5.4.4 营利型精英损害林地生态效益

第六章 营利型精英的负面功能

6.1 营利型精英破坏环境正义

6.1.1 程序不正义

6.1.2 认知不正义

6.1.3 分配不正义

6.2 营利型精英恶化乡村的治理结构

6.2.1 乡村精英导致政府在农民群体中的公信力下降

6.2.2 保护型精英与协商型精英的困境

6.2.3 营利型精英使农村社会整合困难重重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营利型精英是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产物

7.1.2 营利型精英的行为逻辑是利已主义

7.1.3 营利型精英恶化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损害环境正义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T县退耕还林状况的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乡村精英与普通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段抽样对江西省T县三个乡镇四个乡村进行实地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典型个案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结合乡村精英理论与环境正义理论,重点考察四个乡村退耕还林的整个过程,揭示营利型精英的产生机制、行为逻辑及其影响。
   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控制的弱化、市场经济工具理性的膨胀、传统网络的丧失引发了转型期农村社会关系和乡村政治结构变迁,因而在乡村精英中产生了营利型精英这一群体。政府控制的弱化形成了乡村精英营利的空间,而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传统网络的丧失则为精英的营利行为提供了合法化的基础。这三者对乡村政治结构的交互作用就是营利型精英产生的机制。
   营利型精英的行为逻辑是,利用介于政府和乡村之间的优势位置,套取政府和乡村双方利益归为自己所有。一方面,营利型精英攫取国家政策资源;另一方面垄断了乡村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营利型精英获取了大量的非正当利益。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资本优势抢夺退耕还林的指标、补贴等,利用职权或地位占用良田用于退耕还林,欺骗、强制农民签订合同等。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国家与社会相当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营利型精英的行为使退耕还林工程面临较大的道德风险。尽管大户承包制退耕还林取得了高效率,但营利型精英的行为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拉大了乡村精英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损害了环境正义,恶化了乡村治理结构。从乡村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乡村营利型精英的行为是导致环境不正义的根本原因,所以研究退耕还林应结合乡村精英理论与环境正义理论。
   因此,培育协商型精英,建立一个开放有序、民主自治的乡村治理结构,是确保退耕还林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关键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