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北绥靖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6h】

陕北绥靖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古地貌恢复

1.2.2 油气成藏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沉积演化

2.3 地层特征

第三章 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3.1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

3.2 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

3.3 绥靖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与单元划分

3.3.1 三叠系延长组顶面起伏特征

3.3.2 地层厚度特征

3.3.3 古地理及沉积相分析

3.3.4 古水流及物源方向分析

3.4 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单元划分

3.4.1 河谷

3.4.2 河间丘

3.4.3 斜坡

3.4.4 高地

第四章 油气成藏的储集条件

4.1 沉积特征

4.1.1 沉积相划分标志

4.1.2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4.2 储集层特征

4.2.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4.2.2 储层孔隙特征

4.2.3 砂体展布特征

4.2.4 储层物性特征

第五章 油气成藏的油源、盖层和圈闭条件

5.1 油源条件

5.2 盖层与遮挡条件

5.3 圈闭条件

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

6.1 油藏类型及特征

6.1.1 受古地貌影响的构造油藏

6.1.2 受古地貌影响的岩性—构造油藏

6.2.1 河谷—分流河道组合式

6.2.2 斜坡区—分流河道组合式

6.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3.1 前侏罗纪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2 沉积微相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3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4 油源条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4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的第二大沉积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进一步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有必要对绥靖地区延安组的沉积相及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做细致的研究。
   延安组延9油层组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位,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合理划分了地层,阐述了侏罗系早期地层特征,恢复了研究区的前侏罗系古地貌形态,将研究区古地貌划分为河谷、河间丘、斜坡及高地等几种古地貌单元,并阐述了各个地貌单元的特征。
   根据岩石的颜色、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及测井相标志,识别出研究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四种类型,分流河道砂体为延9油藏主要的储集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储集物性好。
   对绥靖地区延9油藏基本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期优质的烃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条件;分流河道砂体带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深切河谷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鼻状隆起和披覆压实等构造是油气有利的指向区。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岩性一构造油藏。成藏模式有两种,即河谷一分流河道组合式和斜坡区一分流河道组合式。
   综合分析,前侏罗纪古地貌、沉积微相是控制延9油气聚集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构造和油源条件是控制本区油气聚集和分布的重要因素。距离油源较近的研究区南部,延9油层组顶面的鼻状隆起和古地形较高的斜坡坡嘴等地带是油气较有利的运移指向区;储集砂体物性较好的分流河道和构造共同作用地区是延9油层组油气分布和聚集的主要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