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以Z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
【6h】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以Z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有关国家认同的研究

1.3.2 国内有关国家认同的研究

1.3.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的现状

1.3.4 文献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

2.1.1 理论视角:社会认同理论及社会化理论

2.1.2 核心概念

2.2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地点和样本特征

2.3.1 调查地点

2.3.2 样本特征

第三章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关系

3.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的现状

3.1.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的认知现状

3.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的评价现状

3.1.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的情感现状

3.1.4 讨论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

3.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认知现状

3.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评价现状

3.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情感现状

3.2.4 讨论

3.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3.1 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认知

3.3.2 对民族与国家地位高低的认知

3.3.3 对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认知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个人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1 性别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2 年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3 文化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4 民族身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5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1.6 讨论

4.2 家庭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2.1 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2.2 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2.3 家庭生活水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2.4 讨论

4.3 社区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3.1 社区位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3.2 社区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3.3 讨论

4.4 学校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4.1 社团参与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4.2 学习成绩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4.3 汉族朋友的数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4.4 讨论

4.5 国家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5.1 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5.2 国家科技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5.3 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影响

4.5.4 讨论

4.6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与对策建议

5.3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诉求不断高涨,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虽然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寻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差距,这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成员对国家的认同。少数民族高度的民族认同能否与国家认同保持一致,不仅关系到民族间的团结友爱,更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Z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在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指导下,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合理有效的路径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评价、情感三个维度上都表现出强国家认同和强民族认同,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年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及家庭生活水平、汉族朋友的数量以及国家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显著性影响。根据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寻找合理有效的路径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同时要在具体的民族工作中妥善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