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单位文化圈”现象及其公共治理意义
【6h】

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单位文化圈”现象及其公共治理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单位群体概念的厘定和“湘钢人”群体的界定

2.1 目标群体的边界及其概况

2.2 中国国有单位体制文化圈解析

第3章 目标群体集体记忆形象勾勒及其公共治理作用归类

3.1 相似的家族过往记忆

3.2 相同的人生成长记忆

3.3 公共治理中公民的身份感与单位集体记忆的群体认同感

第4章 集体记忆下单位文化圈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路径意义

4.1 生活记忆的塑造作用

4.2 学校记忆的认知作用

4.3 居住行为记忆的规范作用

4.4 单位人群体集体记忆认同对于公共治理路径的积极意义

第5章 写作意图与研究总结

5.1 写作意图

5.2 写作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课题及公开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单位制是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伴随着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经济组织体系高度国家集中组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并逐渐地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基于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经济阶段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产物。在当代中国,单位取代了传统的家族成为了城市人的主要生活组织结构和生活空间,单位意识逐渐成为了与国家意识、阶级意识、家庭意识一样重要的人群群体意识特征。单位制度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基础性组织制度和国家政权统治的最末端,涵盖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依此划分了人的具体的社会存在方式。对于单位制,国内外学者和研究群体通常将其社会功能作用和演变机制、发展情况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从而探寻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家组织机能和单位制在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的进化方向。
  近年来,集体记忆或者称社会记忆的命题以相当高的频率出现在了各种场合,无论是在各种社会文化问题的解答中,还是在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又或者是在学界的相关研究中,这一话题都成为了公众和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目前,集体记忆或者社会记忆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研究体系,应用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理论进行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有关民族问题和社会族群的形成或习俗行为养成等方面,针对特定社会体制文化圈的相关内容还比较缺乏。
  本文希望从文化圈和单位人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凭借集体记忆这样的一个心理分析工具,依托湘潭钢铁公司这样一个实例,对于单位制下人们的群体认同意识的根源、形成、发展进行较为全面与深层的定位,并进而依托单位作为社会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试图为单位意识和单位文化认同在社会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寻找恰当的功能意义,以其促进和优化社会公共治理的开展与进行。全文大致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于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进行介绍;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和研究目标的圈定,交代问题的由来和研究目标的存在;第三章是对于研究对象的集体记忆内容进行分类描述并试图寻找单位集体记忆与公民身份感之间的交叉;第四章为研究内容的解析,从生活和人群活动的各个方面探寻单位集体记忆的形成根源,最终通过单位人群体身份认同的作用来说明其对于公共治理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为写作的总结,主要内容为写作选题的来源以及写作的心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