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破解“双重批判”之谜——“巴黎手稿”经济学批判与黑格尔哲学批判关系探析
【6h】

破解“双重批判”之谜——“巴黎手稿”经济学批判与黑格尔哲学批判关系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巴黎手稿”之前马克思的问题域及解答思路——兼论“双重批判”的缘由

1.1 马克思面对的黑格尔幽灵:历史终结之后哲学与世界的分裂

1.2 马克思新的精神立场:针对哲学和针对世界的双刀

1.3 “国民经济学转向”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一般关联

第2章 国民经济学批判:经济学勾连的哲学话语

2.1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经济学的“非经济”基础

2.1.1 国民经济学的政治哲学传统及其蜕变

2.1.2 国民经济学“不可逾越的状态”和“变成帽子的人”

2.2 劳动概念的嫁接——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家的共同立场

2.2.1 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与黑格尔的“劳动”的分析

2.2.2 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基于“抽象劳动”的共同立场

2.3 从国民经济学批判到市民社会批判——私有财产拉开的哲学革命序幕

2.3.1 国民经济学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的关系

2.3.2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外化劳动的关系及哲学革命的开启

第3章 黑格尔哲学批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赋予的“政治经济学”地位

3.1 从精神的否定辩证法到人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

3.1.1 黑格尔的精神的否定辩证法

3.1.2 作为感性对象性存在的人对抽象主体的替代

3.1.3 感性活动实现的人的自我实现辩证法

3.2 从理性的历史原则到劳动实践的历史原则

3.2.1 黑格尔的理性的历史原则与马克思的批判

3.2.2 劳动实践的历史原则

3.3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阐释”兼论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3.3.1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阐释——“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

3.3.2 “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要阐释的问题就是在“巴黎手稿”中作为“异质”的两部分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和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关系问题。从“巴黎手稿”的文本编排来看,马克思是在进行国民经济学批判时发现了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家的共同的现代形而上立场,并且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分析获得了破解这一抽象立场的材料,从而发起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批判,通过这一批判,呈现了马克思的“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革命使得马克思在黑格尔之后重新统一了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
  本文首先揭示了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分离是摆在青年马克思面前的问题域。这一问题是大学时期就困扰马克思的难题,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它又重新回到了马克思眼前。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自我意识的二律背反的揭示而映射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必然,并且提出了哲学的自我意识的双重性:针对世界和针对哲学,并由此来实现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达到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重新弥合。马克思的这一双重的立场经历了新闻评论期的物质利益刺激和对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的了解之后,具体化为了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巴黎手稿”文本中,国民经济学以“商业社会就是好的”为出发点,从而困于私有财产的运转中而忽视了人,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而国民经济学的“抽象劳动”又与黑格尔的“劳动”一样都是站在现代形而上的立场上,理论上高扬人,实际上确是对人的贬低,因此对国民经济学的彻底批判就必须批判黑格尔;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的追问中揭开了外化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而正是私有财产打破了外化与占有之间的人的实现的关系才表现为异化,这使得黑格尔的劳动与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相融合,并关联为人的本质及实现,这就为破解两者的共同抽象性立场提供了依据。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批判就表现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对象性、感性活动着的人,而把黑格尔的精神的否定辩证法转化为人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理性的历史原则转化为劳动实践的具体的历史原则,这样的哲学革命就能够被赋予“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称号,而正是通过这一哲学革命使得我们必须继续追寻劳动实践的历史的展开,也必须继续紧抓以劳动为核心的“经济学”,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而展开人的真正的复归的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