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走向主体间性: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的重构研究
【6h】

走向主体间性: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的重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学术界对官民关系的研究综述

1.2.2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具体表现的研究综述

1.2.3简要评价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官

2.1.2 民

2.1.3民主制度下官民关系透视

2.2 理论基础

2.2.1“主体间性”理论

2.2.2委托代理理论

2.2.3人的“主体性”理论

2.2.4 人民主权理论

2.3官民关系重构的重要性

2.3.1公共性的要求

2.3.2社会公平正义的倡导

2.3.3民主理念的要求

2.3.4个人价值的追求

第3章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的历史演变

3.1 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的历史演变

3.1.1单向依附的官民关系

3.1.2官民矛盾

3.1.3官民共治

3.1.4官民互治

3.2 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3.2.1政治经济制度

3.2.2文化因素

第4章 公共行政中官民现实关系的异化及原因

4.1官民现实关系异化的表现

4.1.1官忽视公共利益,无法满足民之需求

4.1.2官与服务价值偏离,与“官出于民”相背离

4.2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异化的原因

4.2.1 官侧重个人利益,未提出公共精神的理念价值

4.2.2官陷于体制阻滞,未揭示多元力量的政治作用

4.2.3民之公民意识孱弱,未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

4.2.4民囿于理念缺失,未看到主体自由的真正价值

第5章 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重构的目标与路径

5.1 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重构的目标——走向主体间性

5.1.1官民共建互动关系

5.1.2 官民共享合作关系

5.2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重构的路径

5.2.1话语平台:对等

5.2.2 价值理念:民主

5.2.3工作场域:平等

5.2.4治理网络:开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官民关系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客观地来看,官民关系不仅受到公共行政理论的关注,在实践中也凸显其作用。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官民关系并不是一种终极形态,它势必要走向一种新的阶段。我们正在遭遇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固有的官民关系,从而建构起一种全新的适应后工业时代要求走向主体间性的官民关系。此外,随着行政理念与行政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化,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官民关系将成为公共行政过程中需要反思和研究的课题,这在我国研究的学术和著作中较为常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行政中官民关系的建构过程是缓慢的、滞后的,也是向题丛生的,二者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在实践中鲜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和系统的应用。
  公共行政中官在直接作用于民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民的“主体性”,在价值理念上,二者在活动中体现背离。本文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新构造,破除行政体制的阻滞、个人利益的绑架、自由理念的束缚。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及人的主体性理论来深入研究此课题。从官与民的含义着手,沿着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来诠释二者的关系,通过对其演变的规律性认识,找出官民关系现实中的异化并剖析其原因。在试图理顺二者的关系过程中,得出其应该重构的目标,官民关系应走向主体间性,由“官民共治”走向“官民互治”。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新对二者关系提出新的路径,试图建构一种走向主体间性“官民互治”新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