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研究
【6h】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涵义

1、五声性调式和声应该是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经过整理归纳、具有代表性、科学性的和声语言

2、五声性调式和声源于又不同于欧洲大小调体系和声

3、五声性调式和声与欧洲大小调体系和声存在许多统一的因素。

二、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

(一)、调式调性的风格特征

(二)、和弦结构的风格特征

(三)、和声进行中的风格特征

(四)、偏音处理时的风格特征

(五)、变音、变和弦的风格特征

(六)、与十二音音乐结合时的风格特征

三、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成因

(一)、我国民族民间多声音乐中丰富而独特的和声材料及多声写法为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了原始依据

(二)、西方大小调和声科学而严谨的技法为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发展形成给出了直接参考

(三)、人们的审美观念影响着和声的发展

(四)、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发展历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从萌芽到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保持和声的民族风格,如何把传统大小调和声与我国的五声性音乐进行有机结合,一直是众多音乐家们在探索的问题。从萧友梅、黄自、赵元任开始,贺绿汀、江定仙、张肖虎、黎英海、赵宋光、桑桐、罗忠镕、樊祖荫等一大批的音乐家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去,他们或撰文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与总结,或直接进行具有创新性地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把握和声的民族风格特征是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核心和灵魂,如何把握好这种风格使其既有五声性特征又要具有时代性,和声的手法是关键,也就是说如何运用好我国民族音乐中五声性音乐的一些手法,以及如何把传统的和声手法进行合理的改造而加以运用。本文就是以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手法为着眼点,从六个方面对这些手法与如何保持和声的五声性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发展过程及成因是本文研究的另一方面,和声的“民族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将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发展下去,弄清这一发展进程及原理为日后更好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五声性调式和声打下良好的基础。 尽管五声性调式和声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体系,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茁壮成长起来,不久的将来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因而在民族音乐领域里对五声性调式和声无论是进行实践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