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
【6h】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论

一、问题的源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社会性别理论与高校女教师发展:概念分析与理论铺垫

第一节社会性别理论的概念分析

一、社会性别的由来

二、社会性别的内涵

三、社会性别视角的特点

第二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概念分析

一、高校女教师的内涵与特点

二、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内涵

第三节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局限

一、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可行性

二、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局限

第二章高等教育对“她们”的疏离: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历史审视

第一节高校女教师生存状态的历史变迁

一、“男女有别”与女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缺席者”

二、“男女平等”与女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失语者”

三、“男女一样”与女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言说者”

第二节高校教师发展的性别异步差

一、高校教师发展起点的性别差异

二、高校教师发展内容的性别差异

三、高校教师发展目标的性别差异

第三章边缘化危机与性别迷思: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学术能力发展现状

二、社会性发展现状

三、自我形象认同现状

四、个性发展现状

第二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边缘化危机

一、显性边缘化

二、隐性边缘化

三、反向边缘化

第三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性别迷思

一、能力依赖的迷思

二、形象认同的迷思

三、个性发展的迷思

第四章 “三重障碍”: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理论制约因素

一、国内已有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研究之难为

二、西方女性主义性别平等发展模式之困境

第二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历史制约因素

一、男性代言的女教师发展的特点与弊端

二、国家主导的女教师发展的特点与局限

三、认识上的不足制约了女教师的发展速度

第三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一、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制约因素

二、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制约因素

三、高校女教师自身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性别敏感: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理论诉求与实践构想

第一节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理论诉求

一、性别敏感发展的概念来源

二、性别敏感发展的概念理解与根本诉求

第二节性别敏感发展的实践构想

一、性别敏感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实践

二、性别敏感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实践

三、性别敏感发展在高校女教师自身的实践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不同的视角或不同的“学科之眼”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带来不同的发现与体验。社会性别视角是本研究所采纳的方法论视角。这一视角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处境,并将女性问题置于社会性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中进行考察,旨在改善女性的不利处境,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性别之所以适宜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因为:第一,社会性别分析问题的目的恰好与本文所追求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应以“人”为出发点这一特点相吻合。第二,社会性别视角能为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声音,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和新的行动方案。第三,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社会关注,更是西方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一股重要的学术思潮。随着当今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问题”并未消失或者说变得不再重要,相反,在社会性别公正上涌现出的很多的新问题亟需我们突破已存理论上的局限去加以解决。基于此,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从人的发展高度审思女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既是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者的理性选择。在理论上,这一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现代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的视野,丰富妇女发展理论,深化女性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正在致力实现的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目标,尤其是能为当代高校女教师走出其发展困境,走向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与社会性别和高校女教师发展这两个概念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的厘定与论证,为本研究的全面展开提供基本的理论根基。
   第二,从历史的维度,遵循垂直与水平两条路径对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分析与阐释。重点论述了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三种较为典型的社会性别制度,及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权力机制是如何作用于高校女教师的;提出了在“男女有别”、“男女平等”(初步的)、“男女一样”三种社会性别制度的规制下,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相应历经了缺席者、失语者、言说者三个阶段;归纳出高校教师发展的性别异步差主要体现在发展的起点、内容及其阶段性目标追求等三个方面。
   第三,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术职业能力、社会性、精神性、个性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新世纪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当下高校女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边缘化危机;二是性别迷思。边缘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显性、隐性与反向三种形态;性别迷思主要表现在能力依赖、形象认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第四,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层面对当下高校女教师发展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一是理论因素的制约。重点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所提供的性别平等发展模式为什么不能简单拿来直接引领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走出困境。二是历史因素的制约。指出了中国女性所经历的主要是一条“男性主导”与“国家特色”的解放与发展的道路及其对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双重影响。三是现实因素的制约。从高等教育系统外看,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隐性运作的社会性别制度是导致高校女教师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从高等教育系统内看,高校教师专业化、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男性立场,是导致女教师发展困境的特质因素;从女教师自身看,主体意识的被动性与表层性、女性意识的局部性与滞后性等是制约其发展的内在根源。
   第五,在前四项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也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性别敏感发展是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理论诉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承认女教师作为“人”的发展权利与要求,即从“人”的意义上女教师与男教师具有共同的发展权利与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承认女教师作为“女”人的发展权利与要求,即女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于男性的独特权利与要求。女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与男性一起消除社会性别制度的束缚,建立一种互利双赢、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最终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根本诉求的实现,有待于性别敏感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外与女教师自身三个场域的协同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