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彭燕郊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6h】

论彭燕郊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彭燕郊早期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1937~1955)

第一节抒情模式:现实与浪漫相交织的红色歌咏

一.现实特色:土地的悲歌

二.浪漫特色:生命的战歌

第二节诗歌的抒情模式原因分析

一.救亡主题与传统文化影响

二.时人影响:鲁迅和艾青

第二章彭燕郊中期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1955~1978)

第一节抒情模式:黑夜里的无声控诉

第二节诗歌的抒情模式原因分析

第三章彭燕郊晚期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1979~2008)

第一节抒情模式:宏大抒情的确立

一.美与诗的呼唤

二.宏大抒情模式确立:由情向理的嬗变

第二节诗歌的抒情模式原因分析

一.来自民族深处的文化宿命

二.来自西方的诗学忧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彭燕郊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的起承转合,发展中的曲直是非,风格流行的转移变化,题材取舍各取所趣,几乎都在彭燕郊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对于彭燕郊来说,“生命的诗歌”与他“诗歌的生命”融为于一体的艺术探索、人生探索成就了他诗歌元素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文化批评为依据,着眼于彭燕郊的抒情诗。从其诗歌特定阶段特定意象群诸如“大地”“母亲”“春天”“秋天”“水”等切入,沿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再回溯具体,通过对其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诗歌抒情特质进行详细分析,像前期作为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学的有机组成,后期作为真正的诗人的诗性抒发等,对他诗歌的抒情特质的嬗变在其前、后两期的诗歌写作中产生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一对应关系不但折射出诗人用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的历史的种种动机,也折射出诗人用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的历史的复杂背景。并依据这种分析从文化研究角度,即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其诗歌创作和文化人格模式进行梳理、归类、比较,探讨其文化成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