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6h】

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一、国外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二、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概述及生存状况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三、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生存状况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环境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社会心理动因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分析

一、使用主体的数据统计

二、使用主体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动因分析

一、求异心理:张扬个性的需求

二、自尊心理:获取价值的需求

三、宣泄心理:疏导情绪的需求

四、亲和心理:良好印象的需求

五、从众心理:满足归属的需求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引导对策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心理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对策

一、创设良好网络环境

二、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三、加强社会心理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迅速并广泛地传播于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它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及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之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影响着网民的素质文明、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社会学为分析框架,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影响的深入分析,揭示出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深层社会心理动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厘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网络或社会生活中的新生语言,它来源于网络或网络之外。网络流行语包括网络上流行的符号、字、词、句以及文体等。以构成及来源为标准将网络流行语分成两大类,并从其功能及所要表达的心理基调对二者加以区分。从语料来源、使用群体、使用目的等多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二是从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媒介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状况。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即外在形式不断丰富、内在语义逐步偏离、社会意义愈加明显、创新空间日趋增大、影响范围日益广泛。三是从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特征入手,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包括: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亲和心理、从众心理。四是归纳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如提升交流效率,促进人际交往;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幽默能力;加深事件了解,提升分析能力;促进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民意;增强传播效果,实现经济价值。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如冲击语言规范,造成交流障碍;引发网络暴力,威胁社会安定;颠覆伦理道德,阻碍文明建设;挑战传统媒体,颠覆其权威性。本文最后从政府、媒体、学校以及网民自身出发,提出了解决网络流行语带来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网络环境、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社会心理引导等。
   本文研究旨在开拓网络流行语原因研究的新视角,系统地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全面看待其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引导网络流行语良性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