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智顗的“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圆融性的比较研究
【6h】

智顗的“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圆融性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智顗的“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

第一节 “中道实相”的来源与内容

一、“中道实相’’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中道实相”的内容

第二节 “道”之内涵

一、有与无

二、无为

三、自然

第二章 “中道实相”与“道”之圆融性在存有论层面的比较

第一节 三谛圆融与道统有无

一、空、假、中与道、有、无

二、“即空即假即中”和道统有无

第二节 “诸法即实相”与道物相融

一、诸法即实相

二、道物相融

第三章 “中道实相’’与“道’’之圆融性在认识论层面的比较

第一节 一念三千与道法自然

一、一念三千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节 一念无明法性心与无为而无不为

一、一念无明法性心

二、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章 圆融之思

第一节 终极的对立与超越

一、对象性思维与圆融性思维

二、“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的圆融性思维方式之比较

第二节 对于圆融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圆融性思维是东方哲学的一大特色,天台宗作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个佛教宗派,是最早明确将“圆融”一词纳入其佛学理论的。该宗派的实际创始人智顗从“实相”出发并以此作为归宿点,建立了极具圆融特色的天台佛学理论。与此相较,《老子》之“道”的建立,也处处体现出这种圆融性的思维方式,但两者又有不同:智顗的“中道实相”基于宗教立场,以佛教的“缘起性空”为前提,认为事物不是实体性存在的,而是“空”与“假”的相即一体,是“真空妙有”,这是一种立体式的,打破了一切对立的圆融性思维;而《老子》之“道”是在肯定事物实存性的基础上,对一切相对待的事物进行包容和调和,它打破了主、客的二元对立,体现出非二元性,但这种非二元性又与传统的二元性成了对立的两元。因此,这是一种简单调和的,平面式的圆融。本文正是基于此,以智顗的“中道实相”思想和《老子》之“道”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内容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比较这两种极具圆融特性的思想。
   文章的结构如下:
   首先,将从存有论和认识论角度对两者的理论内容所体现的圆融性做比较和分析。
   其次,从思维方式层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旁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
   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圆融性思维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