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之研究——以坦桑尼亚为例
【6h】

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之研究——以坦桑尼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

第二章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与形式

2.1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

2.1.1 不干涉是原则

2.1.2 平等是精神

2.1.3 发展是核心

2.1.4 协商是手段

2.2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形式

2.2.1 中国对非援助的资金提供形式

2.2.2 中国对非援助的项目提供形式

第三章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发展阶段及援助案例分析

3.1 初始阶段与坦赞铁路

3.1.1 初始阶段的中国对非援助

3.1.2 坦赞铁路

3.2 探索改革阶段与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

3.2.1 探索改革阶段的中国对非援助

3.2.2 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

3.3 机制化阶段与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

3.3.1 机制化阶段的中国对非援助

3.3.2 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

第四章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实践特征

4.1 以政府主导、各部协同为方式,援助迅速高效

4.2 以自身发展经验为参照,援助针对性强

4.3 以提升能力为重点,援助目标志在长远发展

第五章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评估与发展性前瞻

5.1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评估

5.1.1 “中国模式”行动迅速,满足了受援国迫切的援助需求

5.1.2 “中国模式”不参与项目决策过程,保证了受援国发展的自主性原则

5.1.3 “中国模式”注重合作求发展,促进了受援国经济的全面改善

5.2 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发展性前瞻

5.2.1 加强对外援助的法制化建设,促进对非援助管理体制的完善

5.2.2 加强多边援助机制的参与力度

5.2.3 加强中国援助的透明度

5.2.4 发挥和壮大非政府组织在援助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经历了将近60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援助推动了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解放,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也契合了中国“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升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基于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在对非援助上,中国采取了有别于西方传统援助国的援助理念、形式与方法,形成了特有的对非援助的“中国模式”。就“中国模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丰富国际援助体系的理论构架,促进对非援助实际效果的提升,同时消除外界对中国对非援助的种种猜测与非议。考虑到中国对非援助相关材料的复杂性,本文选取坦桑尼亚作为主要援助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的内容与特点。文章主体部分有四章。第二章结合相关的政策文件及新闻报道分析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强调中国的对非援助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不干涉为基本原则,以促进非洲的长远发展为战略目标,方式则是平等协商。同时按照《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的标准,从资金提供形式和项目提供形式两方面介绍了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形式,相关援助案例以坦桑尼亚为主。第三章分析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分别以坦赞铁路、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为典型援助案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第四章从援助实践的角度分析中国对非援助的特征,重在分析中国到底是怎样进行援助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对非援助以政府主导、各部协同为推进方式,以提升非洲国家的发展能力为援助重点,并且结合了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因而援助项目推进迅速,援助效果引人瞩目,使中国的援助更利于非洲的长远发展。第五章是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评估与发展性前瞻。一方面以援助坦桑尼亚为例,比较中国与西方传统援助国在援助方式、效果上的差异,评价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主要针对中国援助过程出现的有关问题以及外界对中国援助的种种非议探讨进一步完善对非援助“中国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