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研究
【6h】

中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理论界对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理论界对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对影子银行相关问题的梳理

2.1 国际上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特征

2.1.1 国外对影子银行概念的探索

2.1.2 国外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

2.2 影子银行的基本分类

2.3 影子银行的存在价值

2.3.1 推动市场繁荣与金融改革

2.3.2 分散金融风险与降低成本

第3章 中国影子银行及对其进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3.1 中国的影子银行

3.1.1 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

3.1.2 中国影子银行的特殊性

3.2 影子银行的风险

3.2.1 监管套利

3.2.2 系统性风险

3.2.3 内生脆弱性

3.2.4 冲击宏观调控效力

3.3 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势在必行

3.3.1 对影子银行进行法律监管的目的

3.3.2 法律监管的要素

第4章 域外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实践

4.1 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4.1.1 金融稳定理事会

4.1.2 欧盟

4.2 有关国家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4.2.1 美国

4.2.2 英国

4.2.3 日本

4.3 域外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经验借鉴

4.3.1 域外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共同点

4.3.2 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现状和问题

5.1 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现状

5.1.1 我国已有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5.1.2 我国现有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模式

5.1.3 我国对影子银行采取的监管措施

5.2 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问题

5.2.1 影子银行监管法制不完善

5.2.2 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

5.2.3 监管措施行政化

第6章 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法律监管的建议

6.1 坚持正确的法律监管原则

6.1.1 针对性与宏观审慎相统一的监管原则

6.1.2 风险预防与鼓励创新相统一的监管原则

6.1.3 前瞻性与弹性相统一的原则

6.2 选择高效的法律监管模式

6.3 明确法律监管的主体

6.4 确定法律监管的对象和监管重点

6.5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6.5.1 预防性制度

6.5.2 信息披露制度

6.5.3 金融风险防火墙制度

6.5.4 合理的退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影子银行(shadowbanking)的概念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y)提出的。影子银行能够行使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融资并且提供流动性转换和信用转换,但又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等特点,再加上它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紧密联系及其规模的发展扩大,影子银行为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成为引发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目前,如何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法律监管的前提是监管对象的确定。由于影子银行概念比较新,目前对其概念讨论虽多,却无统一的权威定义,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本质是一种非银行信用中介。在我国,影子银行在金融管制和利率双轨制的背景下产生,其风险主要来源于监管套利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影子银行在宏观上可以满足金融需求,促进市场繁荣,推动金融改革;微观上可以分散金融风险,降低成本。但其也存在监管套利、金融脆弱性、冲击宏观调控效力等风险。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限制其风险。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已经实施了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措施,为我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提供有益借鉴。我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已经起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层不断强调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法制不完备,存在监管真空和重叠,且行政化金融管制过于严格。我国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要坚持正确的监管原则,选择高效的监管模式,明确法律监管的主体、对象和重点,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从而将影子银行纳入我国法律监管的体系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