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呋喃酚的2-(4-芳氧苯氧)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
【6h】

基于呋喃酚的2-(4-芳氧苯氧)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苯并呋喃类衍生物在农药上的应用

1.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研究进展

1.2.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除草剂

1.2.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酯

1.2.3 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

1.3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选择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R)-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R)-2-(4-芳氧苯氧)丙酰氯(3a~3e)的合成

2.2.3 n-(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烷基醇(6)的合成

2.2.4 (R)-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亲核取代反应

2.3.2 酰氯化反应

2.3.3 酯化反应

2.4 结构表征

2.5 小结

第3章 (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的合成

3.2.3 (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9)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取代反应

3.3.2 醚化反应

3.3.3 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的合成探究

3.4 结构表征

3.5 小结

第4章 除草活性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活性评价

4.4 构效关系分析

4.5 分子对接

4.6 结构优化与展望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和论文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农药药效基团呋喃酚基,运用类同合成法和电子等排体等农药分子片段设计原理,将呋喃酚基引入到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分子中,设计合成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除草剂,研究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化合物(B9)为先导化合物,呋喃酚基替换其苯甲酰基,设计(R)-N-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a~7i)。具体是从呋喃酚出发,经醚化反应得n-(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烷基醇(6),与(R)-2-[4-(芳氧苯氧基)]丙酰氯(3a~3e)酯化反应合成了化合物(R)-N-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a~7i)。
  (2)以N-[2-(2,2-二甲基-7-烷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5-基)-2-氧代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C9)为先导化合物,保留芳氧苯氧基和呋喃酚基,将其7位亚乙(丙)基替换原5位的亚乙酰基,Ar选用已商品化APP除草剂的芳基(Ar1~Ar5)。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取代、溴代反应得中间体N-(n-溴烷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与呋喃酚醚化、氨解得中间体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再与(R)-2-[4-(芳氧苯氧基)]丙酰氯(3a~3d)酰化反应合成了(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9a~9h),讨论了中间体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的合成路线,优化了实验条件。
  (3)对新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测试,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7i具有较强的茎叶和土壤处理防除效果,共发现7个化合物表现为A级活性,如7a~7h对单子叶杂草马唐和稗草均表现为100%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噁唑酰草胺(Metamifop)和炔草酯(Codinafop-propargyl)相当。此外,7e对双子叶苋菜茎叶处理抑制率达74.0%;7g对苋菜茎叶处理抑制率为66.4%。9a~9h对马唐和稗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9c、9e、9g、9h表现为A级活性,讨论了化合物7和9的构效关系。普筛活性最好的4个化合物初筛结果显示,在375 g/hm2剂量下,7e、7h、9e、9h对稗草的茎叶处理抑制率达96%以上。
  (4)模拟了化合物7a、9a与乙酰辅酶A羧化酶(PDB∶1UYR)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验证了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设计的合理性,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