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庄子》隐喻英译研究
【6h】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庄子》隐喻英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Research Methods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trosp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uang-tzu

2.2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uang-Tzu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Four Models of ICM Theory

3.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ur Principles

Chapter 4 Metaph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Chuang-tzu

4.1 Metaphor

4.2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Chuang-tzu

Chapter 5 ICM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Metaphors in Chuang-tzu

5.1 ICM and Translations of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in Chuang-tzu

5.2 ICM and Translations of Ontological Metaphors in Chuang-tzu

5.3 ICM and Translations of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Chuang-tzu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Appendix 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Appendix B 详细中文摘要

致谢

展开▼

摘要

隐喻是《庄子》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学界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未触及概念内部结构及译者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理想化认知模式(ICM)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模式化的心理构建,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理想化的模式。
  本文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对比分析了《庄子》隐喻的不同表征形式,发现《庄子》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保留隐喻原义、延伸隐喻内涵、阐明语意逻辑关系和转换始源域等策略,帮助目标读者构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以期产生相似的认知效果。
  作者发现《庄子》的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有:1)当目标语和源语拥有大致一样的 ICM时,译者一般直译喻体;2)当两种文化对隐喻的理解不是完全重合而是部分对等激活时,译者一般直译加解释性词语;3)当源语中的 ICM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 ICM,译者一般用译入语中的 ICM替换源语中的 ICM,达到对等激活;4)当源语和目标语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时,译者一般采取意译以达到让目标读者理解的目的。
  研究通过对《庄子》隐喻的特征以及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考察分析,作者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式能够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相对现有《庄子》隐喻翻译研究来说,有其可取之处,但仍需在后期的学习研究中不断加以改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