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
【6h】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性

1.1.2 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性技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分析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2.3.1 基本理论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性技术产业链构建的原理与步骤

3.1 产业共性技术预见

3.1.1 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原则

3.1.2 技术路线图的绘制流程

3.1.3 专利地图的制作方法

3.2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3.2.1 构建供给体系的目标导向

3.2.2 供给体系的要素整合与协调

3.2.3 供给体系的组织形式与结构

3.3 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体系

3.3.1 共性技术扩散体系的特征

3.3.2 扩散体系的要素整合与协调

3.3.3 扩散体系的组织形式与结构

3.4 共性技术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预见与研发共享机制

4.1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预见

4.1.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4.1.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凝练

4.1.3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4.1.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基础分析

4.1.5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

4.2 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模式

4.3 共性技术两阶段链式DEA实证分析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3.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制定研发专项计划

5.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5.3 建设创新平台体系

5.4 完善技术共享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研究的结论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否拥有共性关键技术决定着其发展的成功与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共性技术作为服务项目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且全面地参与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新型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重视与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掌控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的研究,为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从而整个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业提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选题背景,阐述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研究内容绘制研究框架图。
   其次,论文整理和归纳了产业共性技术以及共性技术产业化的相关理论,为绘制专利地图和构建模型提供理论铺垫和理论基础。
   第三,沿着对技术预见、供给和扩散的成长路线,研究产业共性技术,构建汇集技术预见、技术供给和技术扩散三者为一体的共性技术产业链。
   第四,在产业共性技术基础上,形成完整统一且具有逻辑体系的产业链。一是在共性技术预见方面,引用专利地图法绘制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二是在共性技术供给方面,对比分析项目组织、技术联盟、科研基地和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四种组织形式;三是在共性技术扩散方面,根据供给组织形式探讨相应的扩散组织形式。
   第五,搜集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的专利数据,对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的产业化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例分析。绘制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和研发扩散组织形式综合图,搜集整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相关的指标数据并采用DEA两阶段链式网络模型评价了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产业链的投入产出效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的有关建议。
   论文所构建的完整统一的产业链,为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操作方法,对共性技术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