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6h】

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1.3.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正向乐观的积极品质

1.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完整的健康人格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1.5.1 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

1.5.2 丰富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第二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诠释

2.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在规定

2.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重维度

2.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合理性

2.2 积极心理理论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立论基础

2.2.1 关注正向视角

2.2.2 养成乐观风格

2.2.3 追求幸福目标

2.2.4 发展积极品质

第三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确定

3.3.2 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3.4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结果

3.4.1 总体状况和特征

3.4.2 认知维度特征

3.4.3 人际维度特征

3.4.4 情感维度特征

3.4.5 公正维度特征

3.4.6 节制维度特征

3.4.7 超越维度特征

3.4.8 总体特征

3.4.9 同一专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

3.4.10 同一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

3.5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研究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3.5.1 研究结果讨论

3.5.2 研究结果总结

3.6 结论

第四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4.1 变革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4.1.1 开设跨学科课程

4.1.2 开展研究性学习

4.1.3 促进师生课堂互动

4.2 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勇于开拓精神

4.2.1 积极引导课题研究

4.2.2 大力支持多样化创业

4.2.3 共同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4.3 构建交往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智慧

4.3.1 提供优质学习交往平台

4.3.2 拓宽大学生社会交往渠道

4.3.3 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4.4 完善评价制度,培养大学生正直诚信品格

4.4.1 严格过程评价管理

4.4.2 树立发展评价理念

4.5 加强自我反思,养成大学生谦卑节制美德

4.5.1 提倡反思性学习方法

4.5.2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4.6 树立崇高理想,发展大学生卓越心理品质

4.6.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魅力

4.6.2 激励大学生追求精神卓越

4.6.3 制定实施个性化成长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更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反思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坚持毅力和仁爱友善、团队精神和谦虚审慎以及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等方面特别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培养。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创立的积极心理学,重视从正向的角度研究心理学,认为发现与发挥人的优势与美德是激发个体积极性与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手段。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转换视角,探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可行的培育路径,从而彰显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促进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
  通过采用孟万金、官群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从全国高校中选取16所不同类型高校,抽取不同专业的500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获得450份有效样本。运用SPSS20.0对回收样本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由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重维度组成,其总体特征一般;(2)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维度有显著影响;(3)专业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显著影响;(4)年级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显著影响,等等。
  根据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从积极心理学“六重维度”出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主要有:变革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勇于开拓精神;构建交往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智慧;完善评价制度,培养大学生正义诚信品格;鼓励学生积极自我反思,养成大学生谦卑节制美德;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以发展大学生卓越心理品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