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地区中学生疏离感、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以贵州省某高中为例
【6h】

民族地区中学生疏离感、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以贵州省某高中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前言

1.2研究意义

1.3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1.4研究方法及内容

1.5创新之处

2.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2.1研究假设

2.2研究过程与研究工具

2.3 研究数据与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疏离感现状分析

3.2 自尊现状分析

3.3民族认同现状分析

3.4 疏离感和自尊的关系

3.5 疏离感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3.6 自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3.7 自尊、民族认同对疏离感的预测

3.8 自尊在人际疏离感和本民族社会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

4.建议

4.1政府制定具体政策,定期举行相应活动,并加强监督

4.2 学校要多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4.3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4.4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互动互助,解决自身问题

5.结束语

5.1 结论

5.2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了解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状况,并找出疏离感、自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一方面丰富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降低民族地区中学生疏离感,提升其自尊并促进其积极正确的民族认同的教育措施。
  本研究在对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梳理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问卷(《青少年疏离感问卷》、《自尊问卷》、《少数民族民族认同问卷》),对贵州省某高中225名中学生的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回收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论如下:(1)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疏离感整体水平良好,在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上,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为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2)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民族、中学前学习模式、汉族歧视性、汉族朋友数量以及汉语口语流利程度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疏离感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高二显著高于高一;环境疏离感在父亲文化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小学及中学中专的都显著高于文盲;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及总疏离感在母亲文化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异,文盲的显著高于小学的。(3)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较为积极,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在人口学变量上,仅在年级变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高三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高二。(4)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各部分得分的平均值都较高,其中中华民族归属认同(M=20.15)接近总分。总体而言,该地区学生都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民族认同。(5)民族认同在父亲民族身份、母亲民族身份、汉族的歧视性、汉族朋友的数量上等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年级、民族、母亲文化程度、中学前学习模式以及汉语口语水平上,都有显著性差异。(6)自尊与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以及总疏离感均为显著负相关,表现为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程度越高,自尊就越低。(7)社会疏离感及人际疏离感均与本民族社会认同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越高,本民族社会认同就越低。而环境疏离感及总疏离感与民族认同的各个维度均无显著性相关。(8)自尊与本民族归属认同呈显著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本民族归属认同感越低。自尊与本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归属认同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民族认同的这些维度得分就越高。(9)自尊可以预测疏离感的各个维度;自尊、本民族文化认同可以预测社会疏离感;自尊、本民族文化认同可以预测总疏离感。(10)自尊在人际疏离感和本民族社会认同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在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制定具体政策,定期举行相应活动,并加强监督。(2)学校要多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3)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4)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互动互助,解决自身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