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3-07-09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试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参与调查、收集到的广西融水苗族的十多处埋岩资料入手,分析融水苗族的埋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苗族埋岩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治理苗族社会秩序的有效措施。埋岩岩规执行极为公平,同时又注意“法”与“情”相容。在苗寨,不管你的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如何,若违反埋岩条款,均要受罚。如在安睡大田村,曾有一名寡妇,拖养3个小孩,生活困难,无钱买油盐,于一个月夜偷了他人果园中20斤糖梨,拿去街上卖,得钱买了油盐。后来被群众揭发,按埋岩有关条款,处罚85斤猪肉。她只好借钱买猪肉,然后切成块,分送到各家各户,表示认罚。她受罚后,全村干部群众热情帮助她发展生产,鼓励她积极种养,不久,她脱贫致富。苗族埋岩古规,从社会组织到治安管理,从民事到刑事,从诉讼到裁决,一应俱全,而且行之有效,在苗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摘要:本文拟从神话传说、生产生活、宗教文化、民俗礼仪等方面来探析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指出从葫芦在各地的普遍种植、使用以及众多的有关传说,得知并理解葫芦与中华各民族的密切关系。葫芦在当代中国很多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文化、民俗礼仪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小葫芦,情系中华。从远古走来的葫芦如今已成为各族人民实用、观赏、收藏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人其宗教体系,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佛教等外来宗教的传人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都赋予了葫芦以美满、祥瑞之意。可见,葫芦是中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今后,应积极发掘整理葫芦文化中更多与民族交流融合相关的信息元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加强,作为吉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葫芦文化,必将有力推动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发展。
  • 摘要: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使当地民族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此外,西南地区很多民族还受到自身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进行民族迁徙、汇聚、融合、分解、再融合。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促成了现今西南地区民族的分布状况。西南地区各个民族总体上处于一个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分布状况,是由于西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西南民族分布的多样性;而历史上各民族由于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民族人口的迁徙活动又加剧了西南地区民族分布的复杂性。认识西南地区民族分布及迁徙情况,有利于认识我国西南民族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有利于认识我国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 摘要:本文以朝鲜民族的姓氏、家谱、亲戚为主要内容,阐述其渊源和特征.指出在朝鲜民族的家族生活习俗中,姓氏和族属成为鲜明地表现民族传统的、注重血缘意识的一种文化符号和平台,为保持民族传统生活特性起了不可忽视的文化作用。
  • 摘要:文章阐述了赫哲族的文化及其现状,分析了赫哲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出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应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作用,处理好经济效益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应本着濒危优先、无形优先、独特优先原则,建立赫哲族语言有声电子词典、赫哲族依玛坎音像数据库、赫哲族音乐歌舞音像数据库、赫哲族图案服饰影像数据库、赫哲族鱼文化数据库、赫哲族文化遗存研究发掘数据库等,用以记录和传承赫哲族文化遗产。
  • 摘要:文章指出彝族人喜爱打扮,以佩戴金银为时尚,崇银尚银的情结很突出。昭觉彝族男人娶媳妇相亲仪式上,男方要表示礼金,礼金若全是银锭则男女双方体面。彝族德古(继承和执行彝族传统法律的人)调解民间纠纷或判决重案要案时,白银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彝族毕摩文化中也发现了用白银现象。
  •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贵州苗族背孩带的苗绣、蜡染技艺,对苗族背孩带上刺绣和蜡染的图案纹饰初步探析,并尝试提出保护建议。苗族背孩带及苗绣、蜡染技艺除作为一种物态文化而存在外,它还体现着苗族人民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涵。背孩带中的一些刺绣、蜡染图案纹样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还有的图案纹样则在表达着丰富的吉祥寓意。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使得苗族刺绣、蜡染技艺面临着一些传承困境,也使其表现形式苗族背孩带总体上数量在减少,且其减少的速度在加快。一方面,掌握苗族背孩带刺绣、蜡染技艺的传承人在减少。在传统的苗族社会里,苗族的刺绣、蜡染技艺常是以母传女、姐传妹的形式存在,苗族女性是否掌握这类技艺也是婚嫁的一个重要指标,男方会看女方的刺绣、蜡染技艺如何。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苗族年青的一辈离开本土,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丧失兴趣,不愿再花时间去学习,使得苗绣、蜡染技艺在本民族的传承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如今大量机器制作的苗族背孩带及其他刺绣蜡染制品进入市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这些产品,因为传统技艺制作的成品耗时长,工艺复杂。但是机器生产的统一样式的背孩带,跟传统技艺制作的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多,赋予其上的美好祝愿也更为深切。
  • 摘要: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博物馆从管理和所属关系看,主要分为文物文化系统和民委(族)系统。目前关于博物馆的分类并不统一,大致有:综合类博物馆(涵盖自然和社会历史两个部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如科技博物馆)、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一般的省级、市级博物馆)、民族艺术类(艺术博物馆)、专题类博物馆(如军事博物馆)、故居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生态博物馆(含民族文化生态村)等。从目前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整体分析,博物馆的数量仍然比较少,博物馆的种类仍然不够丰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在这条灿若星河的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汇成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中国少数民族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尤其是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将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重视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在服务中国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特别是维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维护祖国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摘要:本文拟就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和建议,指出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水族文化博物馆能否又好又快建成开馆,直接关系到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工作力度以及对40万水族同胞的共同期待所应有的回应力,不能不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博物馆建设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及专业特点,欲速则不达,必须从博物馆筹建之日起,认真把握博物馆内在规律及专业特点,尊重科学,科学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节约宝贵的人力财力,早日把水族文化博物馆从蓝图变成现实。
  • 摘要:除姚安县博物馆外,楚雄州四座博物馆皆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均是云南省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州博物馆还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始,楚雄州的博物馆均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年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三十多年来,楚雄州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民族地区建博物馆难,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一是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各项经费紧缺,用于博物馆建设的资金匾乏;二是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历史上政治、经济不发达,留存的历史文物相对较少,精品不多,民族文化逐渐汉化,民族文物日趋消亡;三是观念上存在问题,认为博物馆只是收藏古董的地方,是高雅的殿堂,投资者觉得投资博物馆没有利益可回收,更多的群众认为在物质生活还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没有条件走进博物馆。以地处自治州首府鹿城的楚雄州博物馆为例,从1980年筹建到1995年建成开馆,历时15年,期间针对可行性问题、资金问题、土地问题,反复论证、反复研究,建成后展品征集、陈列布展困难重重,过程曲折而艰辛,历经18年摸索与实践,才慢慢走上正轨,而在2009年免费开放前,参观者甚少,门可罗雀,博物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目前,虽然楚雄州有好几个县也在规划筹建博物馆,然而上述问题日益突出,规划迟迟无法得以实现。民族地区因受自然、历史、经济状况等条件限制,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各不相同,博物馆从业者应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转变陈旧、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依托文物资源优势,依靠过硬的人才队伍,把博物馆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真正发挥博物馆职能,更好地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服务。
  • 摘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选择民族地区不同种类的公立博物馆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和民族志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民族地区中各类博物馆的现状和处境,理解和分析实际运营过程当中每个博物馆的不同思路和个性特色,最后借此反思和探究公立博物馆多样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本文的两个案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发现这里的两种隐性边缘化实质上揭示的是博物馆的理念、价值和社会功能在博物馆实际运作中被边缘化。正是因为缺乏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对机构使命、目标和长远发展的思考,才导致了博物馆在面临发展瓶颈时找不到自身定位,做不出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呈现在具体应对困境的策略上也具有随意性和应激性,把不准前进的方向。
  •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为例,就民族地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效途径谈些想法.指出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观众数量急剧增加,对博物馆的管理、运行造成了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根据展厅面积、展线长度、每个展厅的参观时间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博物馆的接待能力,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保障,十分必要。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之必然。要认真分析免费开放以来的运行情况,定期对参观效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提升软硬件的综合实力,推动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准确把握观众及其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有效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博物馆的不懈追求,从而更好地发挥民族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开发要服从于保护,但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红河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力发展铁路、航空、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是开发云南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的根本保证。红河州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加快立体、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护的自觉性。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不能为开发而开发,它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文化和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人为本,立足本土,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是要突出其特色。
  • 摘要:黑龙江古代历史是悠久的,文化是灿烂的,民族是伟大的。正是由于这片土地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边疆,黑龙江近现代的文化形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形成特定的五大文化体系。五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黑龙江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具有黑龙江地区独有的丰富性、地域性的文化特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成立以来,主要职能是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党和国家将文化工作纳入五位一体的整体战略当中,将博物馆工作提升为社会公益事业,确定了工作目标,制订规划,抓队伍建设,上项目,创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本职工作,为全省的文博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提出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建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黑龙江省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而不懈努力。
  • 摘要:结合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看,文化作为一种发展要素,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江坚持以文化为基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文化的传承为主线,整合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和规划,注重民族特色,坚持配套跟进,积极探索文化资产与产业资产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内部资源与外部力量的结合,通过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等,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自己多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的经历,谈一下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指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深远的主题,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体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不仅理论研究不够、行动准备不足,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急需完善。地方博物馆在开展实际保护行动中,应积极探索、总结经验,走出一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之路。
  • 摘要:少数民族文物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见证。通过对文物的抢救和保护,研究发掘出民族优秀、科学的东西,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以史为鉴,民族团结搞好了,国家就稳定,社会就安宁,从而达到实现中国梦,早日建成民主和谐的小康社会的目的。当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反映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文物,正在逐渐地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凉山彝族文物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抢救和保护的文物主要是那些散布在民间,不被人们重视,面临损坏、消失的能够反映历史上凉山彝族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并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文物。彝族葬俗盛行火葬,极少地下发掘品,而且类别少,文物多属传世物,这是凉山彝族文物最大的特点。凉山彝族需要征集的可移动文物,按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自己的分法,分为: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彝文古籍、宗教法器、武器装备、印章碑刻、饮食用具、服装饰品、综合物品9大类。
  •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命脉,是展示、宣传的载体。随着社会现代化、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民俗文物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作为展示载体的民俗文物,不仅要收藏原生态的实物,也包括相关辅助说明的实物。进人民俗博物馆的民俗实物要经过精心的挑选,要具有经典性与代表性。文物鉴定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是人藏的重要程序之一。一般的博物馆,入藏前要经过专家小组或专家委员会的鉴定,并确认是否符合入藏的条件。民俗文物保护的研究非常重要,除按质地分类保管以外,也要制定保护课题进行专项课题的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并制定出保护措施。陈列是博物馆的又一重要功能。每一类型的博物馆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历史类、艺术类的博物馆相比较,民俗类博物馆陈列特点更生活立体化、具象化。民俗文物陈列展览是让观众在博物馆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休闲和放松。新博物馆展览的趋势是从“物”转向“人”,即以人为本的陈列原则。民俗博物馆通过把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机的结合,使观众在这样的民俗文化氛围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民俗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乡土教育的基地,成为民俗文化活动交流的中心和娱乐休闲的场所。民俗文物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学科框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才能构建具有独立体系的民俗文物理论学科,在民俗文物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其物质的特性,广泛吸收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 摘要: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保护是基础,是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第一步,没有保护,古籍事业无法发展。若是对古籍保存或使用不当,则会对其造成逐步损坏,而一旦这些古籍的损坏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就很难J恢复原貌,即使是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也望之叹息。如何最大限度地延缓古籍的自然老化,延长其保存寿命,已成为我国古籍专家乃至世界学者不断努力、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古籍的保护措施有两种:一是延缓性保护,一是再生性保护。延缓性保护是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残损的古籍文献进行修复、加固以及改善保存环境等延长原件寿命的保护过程。对已经发黄变脆的民族古籍文献进行脱酸处理,可以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是保存和保护民族古籍文献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只是延缓古籍文献的衰老速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籍文献的永久性保存问题,因此就需要有另一种保护措施,那就是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计算机、电子、通信、复印、复制、光学、视听等技术以及图书的各种保护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
  • 摘要: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突出特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陈列展示、对外宣传着手,立足自身藏品优势,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文化外延和文化渊源以及彼此之间联系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策划有特色的基本陈列展览。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将传统展陈形式与新的展示模式相结合,从单一的宣教模式向复合化、多元化的宣教模式迈进,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教工作,履行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正如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佛伦斯在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所说:“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本馆的宣教工作正朝此方向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
  • 摘要:由于摄影作品的纪实性能够增强观众的信任感与真实感,在摄影手段应用于博物馆工作以后,它以逼真、精确、可信等特点,成为博物馆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之中。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探讨摄影图片在陈列展览、田野调查、藏品保管和学术研究等工作中所具有独特优势及重要作用。指出摄影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博物馆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前进,博物馆中的专业摄影者,需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将摄影水平更高、图像质量和艺术水准更好的摄影作品提供给陈列、文物保管、业务科研等部门,充分发挥摄影图片在博物馆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 摘要:陈列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集广告性、艺术性、思想性、真实性于一体,是观众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时尚艺术。在博物馆的所有业务活动中,陈列是博物馆履行教育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重要的手段,是衡量博物馆综合业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地区博物馆将各民族的精华、传统的美德、不朽的精神、聪颖的智慧展示于陈列当中,它的真实、直观、可信,给人强大的感染力,对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热情和对未来的理解和判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博物馆不仅要在展示陈列设计上与时俱进,引入新技术、新思想,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民族与现代综合展现,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拓宽民族文化宣传渠道,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旅游市场开发上进行有益尝试。民族地区博物馆在不断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将会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 摘要: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致力于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在内的中国文字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本文从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字的陈展情况。指出不管是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民族文字陈展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民族文字展览在举办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走出的困境。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卷中,文字对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以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本职,举办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文化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必将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摘要:品牌的树立与民族文化会展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族文化展览的组织策划者在创立展览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起对品牌的正确认识,又要真正重视品牌战略工作,要将长远的战略规划、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差异化的配套服务、专业的从业人才、卓越精准的品牌形象策划营销等几大要素综合运用,依据市场规律准确把握信息,才能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逐步创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民族文化展览品牌,才能培养客户忠诚度,提高展览附加值,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国民族文化宣传、建设做出贡献。
  • 摘要:调研组与省、州、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代表人士进行座谈,深入羌寨进行入户调查,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进行馆际交流。调研组成员通过文献收集和本次田野调查,结合以往在羌区的调查工作所收集到的资料,对掌握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羌族文化在震前就处于衰微状态,羌语出现濒危现象,文化空间不断缩小,各种传统习俗遭遇挑战,特大地震的发生无疑加剧了羌族文化遗产的衰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成、继,还是变、衰,都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合,而不是某一时代、某一群体或某一阶层主观意愿的产物,因此,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不是仅凭一种方法、个别部门、少数人员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全面参与。
  •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本文试图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就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指出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来看,呼伦贝尔市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对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推进民族博物馆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等,都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在太和村的实地调查,对本地白族房寿仪式予以介绍,并分析该仪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指出白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吸收、融合许多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带有本民族特征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色彩斑斓、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其中宗教文化就是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任何一种宗教形式都有其实物表征及话语表现,这既是宗教信仰存在的方式,也是其传承的载体。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本质上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化活动,它的出现总是与个体信仰相连;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进而可以看到仪式作为信仰的基础以及它在宗教社会范围内的整合性质。所以,对仪式的分析研究可以认识到仪式载体对于群体、社会、自然、宇宙的理解。
  • 摘要:满族传统民居的某些特性已经逐渐消亡了,如:跨海式烟囱、烟道上的鸡窝和祖宗板,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消失,这已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它们的消亡,必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满族的某些风俗礼仪也随之消亡。这虽然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同的规律,但是对研究满族文化和清朝历史是很不利的。另外,满族的“以西为贵”观念是和汉族相反的。汉族受佛教的影响,认为西方是死人去的方向,即西天的存在。在汉族民居居住上有“东大西小”之说,即东面的房间居住的。
  •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下奶礼、婚嫁礼、本历年礼等为例,探讨其赠礼习俗及蕴含的文化价值.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婚嫁礼”分为男方给女方的赠礼和女方给男方的赠礼。无论是哪种赠礼,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赠礼物品种类都有一个民族特色鲜明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这是杜尔伯特蒙古族特色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长期逐步融合的结果。杜尔伯特蒙古人在“计寿”方面特色鲜明,与众不同。除在婴儿生长到一周岁时举办“周岁宴”以外,在六十周岁以前一般不过生日,只是在“本历年”的春节时亲朋好友要赠送礼品。满六十周岁以后也只是过“本历年”生日。
  • 摘要:藏族传统宗教中的以神山崇拜为基础的世俗信仰,能够鼓励人们去追求世俗目的,但缺乏深奥的理论思想,更无力解决人们的生死问题。这就是藏族人选择佛教为自己价值信仰的根本理由。藏传佛教为藏民族提供了安心立命之处,藏民族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依托主体。藏传佛教主要追求来世的幸福和安乐。众所周知,现实社会不是极乐世界,现实世界善恶并存、苦乐交加,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既要面对自然灾害,也要面对种种人为的灾难。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只解决来世不够,还要解决现实问题。为了将藏民族的精神向世俗方向扩展,藏族先民接受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以神山崇拜为基础的世俗信仰。为了满足精神和世俗的两种需求,藏族人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祖先所创立的以神山崇拜为基础的世俗信仰体系。这样,以神山崇拜为基础的世俗信仰和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价值信仰,共同构成了藏族完整的信仰体系。这两种信仰在藏族普通百姓的宗教观中显得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 摘要:河湟土族青棵酒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土族民族文化的厚重沃土,是土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湟土族族源众说不一,曾出现过吐谷浑说、鲜卑慕容部说、鞑靼说、霍尔说等,他们或建立王国,或仅在短暂的政权跟跌中昙花一现,但是都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源流,这些族群曾经游牧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明,然而真正开始大融合的时期,是这些族群或者后裔进入了河湟谷地后,他们开始定居生活,掌握耕作技术,生产粮食,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酿造青棵酒是土族先民由游牧民族完全转变为农耕民族最突出的标志,青棵酒同时也成为土族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同时青棵酒作为媒介也加速了土族族群的融合和周边兄弟民族的和谐关系,今天河惶地区的藏族、撒拉族、土族和汉族都钟爱青棵酒,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中青棵酒是扮演了增进情谊、交流情感的重要角色。
  • 摘要: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的“跨界”民族。论民俗,究其本源,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民俗的传承,但在新的社会环境里,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化,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征。本文通过朝鲜族民俗文化特征的解析,试图揭示民俗发展的规律性,以有助于对朝鲜族民俗的了解以及朝鲜族民俗学科的发展。指出朝鲜族民俗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后,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步入21世纪,朝鲜族民俗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必须深入社会,开阔眼界,根据民俗的发展规律,揭示未来的走向,做好学科建设。
  • 摘要:本文拟就赫哲族渔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等略作分析.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赫哲族的渔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归纳赫哲族渔业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拟从物质或精神两个各自独立的发展层面分别进行概述。渔业文化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困境中生成,奋进中发展,创新中完善。探究赫哲族渔业文化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必须从其生存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挖掘。
  • 摘要:本文以畲族家谱为例,对其概况进行梳理,并阐释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意义.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畲族族谱是我国族谱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畲族族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摘要:文章指出生态博物馆在保护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使梭嘎生态博物馆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民族文化又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非易事。梭嘎生态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听取多方建议,力争获得政府的支持并实现其主导功能。大力宣传民族特色旅游,结合民族产业、节日庆典、旅游景点的多维立体开发,深人发展民族旅游模式,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发展会产生多方面积极的效应。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提升民族旅游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还可以增强社区参与性和推动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存条件和经济状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摘要:文章指出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建设应特别注意着力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及塑造,着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民族博物馆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抢救、保护、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文物,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任。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民族博物馆正赶上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应该积极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实现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文博梦”。
  • 摘要:楚雄州博物馆现已成为展示楚雄州恐龙文化、历史文化、彝族文化的最佳窗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馆在对外交流展览、4A级旅游景区建设、流动博物馆创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展示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作为民族地区博物馆,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解放思想大实践为契机,认真做好博物馆各项工作,真正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的精神家园;旅游业发展的新兴景点;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推进文物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 摘要:文章总结了宁夏博物馆存在的自身建设问题,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建设文化强区,以“小省区办大文化”为目标,强调充分认识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发展、惠及民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新做法,指明了我区未来五年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是规划宁夏地区“十二五”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后,博物馆应继续按照既定的文物征集方案,争取文物征集专项资金,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丰富馆藏。应更加积极地引进和培养学术研究骨干,争取在西夏学、回族学方面涌现一些学科带头人,力争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更加突出宁夏博物馆的发展特色。此外,博物馆还应继续加强宣传社教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机关、走进监狱的“五进”活动,举办巡回展览和讲座,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 摘要:本文拟就民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指出在民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风险。全体博物馆工作人员要自觉提高信息安全认识,博物馆管理者要加强信息安全相关的制度建设并监督执行,要配备既懂民族博物馆业务,又具备信息安全知识的专业人才。应该时常记起:信息安全只是暂时的,信息安全的风险是永久存在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懈怠,才能确保把信息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神圣职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必将是一个深远的特色主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博物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人自己的工作体系,促进博物馆事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民族地区的博物馆才能彰显优势和特色,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摘要:本文拟于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五凤文化为例,探讨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尽管对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是,人们往往对有形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重视,而对于抽象的非物质的资源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势必影响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也必然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其中,凤文化是传统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傩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凤文化在贵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 摘要:课题组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南布依族苗族州民族博物馆、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道真伦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展览馆、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花溪区镇山村生态博物馆等民族博物馆进行调研,分析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宣传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并探索解决思路。博物馆是搜集、保管和研究自然物和人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或制作成模型或拍摄成图片,以陈列的手段面向群众进行或辅助进行教育的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为搜集、保藏、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民族博物馆在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主要是通过其基本职能进行的。民族博物馆与陈列室在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各馆收藏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文物,有相对固定的馆舍,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据本课题组调查,各馆室在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同时也存在诸多困境与问题,这些困境与问题直接影响了各馆室宣传与保护民族文化方面作用的发挥。管理体制、资金缺乏、馆舍狭促、专业技术人员匾乏、当地政府重视不够等因素,阻碍了贵州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也影响了贵州民族博物馆在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的发挥。因此,贵州民族类博物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应最大限度地突破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对馆舍狭促和破旧的博物馆与陈列室应进行升级改造,使其适应博物馆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将各地的民族类博物馆与陈列室的机构健全,根据馆(室)规模,将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其间,并经常对这些人才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
  • 摘要:本文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为例,就目前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行探讨并予以反思。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作为一家民族博物馆,主要表现在其展示的不仅仅是器物,更突出了“民俗性”,无论是建筑整体环境所体现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对民俗文物的静态展示以及民俗文化的动态演示等方式上,无不凸显出民俗文化特色。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不局限于对文物的征集、静态保护以及先进的展示方式,也努力在记录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中发挥作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处于起步新阶段,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争取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完善馆内外各类配套设施,确保免费开放正常运行,还要努力提升博物馆内在品质,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式。
  • 摘要:红色旅游的兴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除了旅游市场自身对新兴旅游消费品种的追求外,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确立后,中央对创新教育方式、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等方面统筹协调的结果,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课堂,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可以预见,随着产品开发的细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红色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产品。延边是革命老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景点,各级政府应加大开发力度,投人资金,并有机地结合其他重点旅游线路,使之成为人心所向的旅游胜地,为延边的旅游业和文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本文针对文物展品所包含的朝鲜族历史和生活风俗以及民族意识等,谈笔者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介绍了适合于坐式生活习惯的几件居室生活用品的结构和功能。指出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民族,具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通过朝鲜族民俗文物可以领略这一民族传统。
  • 摘要:馆藏文物作为物质形态传承历史,依照自然法则其寿命终将消亡,如果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让馆藏文物以信息形态传承历史,即使文物作为物质形态不复存在,其所蕴含的信息生命仍然延续流传。因此,采用数字化技术复制文物信息,既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馆藏文物保护工作。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便于各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馆藏文物数据信息及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虽然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已形成势不可当的必然发展潮流。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对提高馆藏文物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和竞争,比的就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质量。博物馆只有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吸引力,占领传承历史文明的制高点,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博物馆是民族文化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文化宫“主要任务”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几十年来举办了数百个各种展览,在社会上曾产生良好的影响,成绩必须予以足够的肯定。但与国务院在建宫时明确的“主要任务”相比,特别与当前增强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足之处主要是缺乏集中反映我国多元一体国情和我国民族政策的展览,缺乏博物馆界通行的最能体现本馆特点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是一项具有长远性的打基础的基本建设。为弥补这个历史的缺陷,面对当今形势,应当与时俱进,勇于突破历史的局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使民族展览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个新的跨越和进步。
  • 摘要:上海纺织博物馆成员曾集体“下乡”,找到了上海金山廊下一个老裁缝,在一阵阵飞针走线中将几匹老土布变成了一件件量身定做的旗袍样式的工作服,新装初亮相,即引来好评连连。所以说,应用是最好的继承与保护。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服饰,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才能使历史积淀固化下来的民族符号中的象征意义和宽厚内涵得到新的理解和传承,产生新的意义关联,创造新的情景和价值。各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纺织服饰品展览形成规模化、合作化,并通过联展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流动,走出库房,面向观众,不但传播了各民族文化,也加强了民族文化交流,必将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
  • 摘要:从平时与当地各类学校教师、学生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到,当地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大理本土的历史、白族文化普遍缺乏系统的认识,许多教师和学生尽管有了解大理本土历史、白族文化的需求,但没有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需求。基于这样的情况,从2009年开始,与大理市教育局的领导和教学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多次交流、研究,决定由大理州博物馆与大理市教育局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长期组织开展主题为“热爱大理、热爱家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满足广大师生系统学习和了解大理本土历史、白族文化的需要,以促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次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活动的基本构想。博物馆与学校的互动,是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参观是每一个博物馆都很重视的工作。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组织青少年参观时,怎样体现各自的民族特点还有许多可探索的空间。博物馆所做的工作还很简单,有必要从形式和内容上继续展开和丰富。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展览所采用的展示表现方法也日新月异,除了简单陈列的普遍应用外,还出现了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些现代科技展示技术与整体展览展示紧密结合,被合理地应用于展览馆陈列中。笔者对近年来民族文化宫、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纪念馆等场馆展示中所运用的现代展示手段进行了调研。指出展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工作,策展人要根据展览性质与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优、最适合的展示手法来表达。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陈列设计要追求人与物的和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审美与休闲的统一,做到各部分相得益彰。为避免展示内容杂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展示信息量,并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主动性,使其参与其中。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应开阔眼界,扩展思路,借鉴多种展示手法,打破原有设计的偏见和框框,以新的面貌面向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它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它的组织方式是网状化的,是一个互联空间;新的储存技术,它储存的信息是用电磁介质,按二进制编码方法加以存储和管理,各种文献载体将被数字化,所以是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馆藏’概念不局限于文献,没有地理时空的局限,在检索模式上是以全文检索、多种媒介、多种语言为特征的;它的服务模式是以用户为主,它有一个用户界面和参考咨询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技术,可以经济、快速地传播,方便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建设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工程,对于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摘要:2012年4月,笔者前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通过人物访谈、现场观察和文献搜集等方法,对拉祜族酒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结合调研材料以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对拉祜族酒的起源和种类、酿酒工艺、用酒习俗和饮酒文化等内容进行探讨。从拉祜族用酒习俗中可以看出,酒在拉祜族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它既可以信物的形式促进人们的亲友关系,也可以祭物的形式祈求神灵和祖先赐福禳灾;既可止痛又能解乏;既可壮胆又可助兴,是人们歌舞的伴侣。因此,可以说嗜酒已经成为拉祜人的一种风俗习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