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6h】

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1.2 Rationale for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o discourse coherence

1.3 Outlin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ⅡReview of Past Studies

2.1 Cohesion Theory

2.2 Texture Theory

2.2.1 Thematic structure

2.2.2 Information structure

2.3 Speech act Theory

2.4 Coherence Relation Theory

2.5 Summary

Chapter Ⅲ Prototype theory and Atypical Coherence

3.1 The classical view of category and its assumptions

3.2 The modern view of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3.3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otype of coherence

3.3.1 Cohesive ties

3.3.2 Consistency with norms

3.3.3 Connection

3.3.4 Macrostructure

3.4 Atypical coherenc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3.4.1 To be appropriate

3.4.2 To be Polite

3.4.3 To be Metaphorical

3.4.4 To be Economical

Chapter Ⅳ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o Atypical Coherence

4.1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 of Relevance Theory

4.1.1 The code model

4.1.2 Grice's Inferential Model

4.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4.2.1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4.2.2 Principle of Relevance

4.2.3 The criterion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4.3 A Relevance-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oherence

4.3.1 Relevance-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herence

4.3.2 Releva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scourse coherence

4.4 Limitations of relevance theory

4.5 Schema-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typical Coherence

4.5.1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ing

4.5.2 Introduction to Schema

4.5.3 Schema-theoretical account of coherence

Chapter Ⅴ Conclusions

5.1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5.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从认知角度理解交际动态过程中的语篇连贯性,旨在寻求一种解释语篇连贯的新方法。 自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发表以来,人们对语篇研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然而,对语篇连贯这一概念还理解不一。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理论为其研究基础,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探讨语篇连贯。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多以文本为其研究对象,将连贯视为文本固有的语言现象,以语篇的语言形式和语义特征为其研究依据。本文则认为,连贯并非取决于语言因素,而是由交际动态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建构的。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扼要阐述这一视角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以前语篇连贯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分别介绍了本研究领域里形成的衔接理论、篇章结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连贯关系理论;第三部分大致讨论语篇连贯的典型性特征以及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语用功能。基于典型理论,本文阐明了典型性语篇连贯通常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指出有些语篇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在实际交际中却依然具有连贯性。即是说,有些语篇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为达到某些交际目的,往往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反映出非典型性的语篇连贯。因此,本文在这一部分还对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语用功能作了粗略讨论。在上述诸方面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四部分集中论述了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认知语言学诠释。这一部分分别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的基本框架。基于这两种理论,本文认为,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依赖于接受者在认知环境中所获得的语境效果。连贯的理解实际上是在寻求言语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同时,人们头脑中的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语篇连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连贯实际上是语篇呈现的知识与语篇接受者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篇连贯的解释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带入文本并将其同文本信息进行组合的互动过程。本文最后作出结论:并非所有的语篇都能满足典型性连贯的基本条件。语篇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语言现象,而且是语篇接受者对语篇的认知和评判。因此,我们应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诠释。 本研究表明从认知角度解释语篇连贯性比其它方法更具有效性。本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语篇连贯性性质的认识,而且为解释语篇连贯性提供了一些可行方法。实际上,语篇连贯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本研究只是在对语篇连贯进行认知语言学诠释方面作了初步尝试,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但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研究。尤其是本研究成果的应用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