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科技哲学反思
【6h】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科技哲学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1.1思维方式的变革

1.2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观

第2章技术哲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2.1从技术是人类的在世方式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2.1.1以“技术是人类在世方式”为核心的存有论西方技术哲学

2.1.2以伦理作为终极关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技术的排斥

2.2从技术的方法论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2.2.1技术是人类“器官的投射”成为西方技术方法论纲领

2.2.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反思

2.3从技术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层面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2.3.1现象学存有论揭示了意志对于技术的形而上根本意义

2.3.2从技术和意志关系来反思中国古代技术

第3章现代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层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3.1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

3.2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3.3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

3.3.1基因生物技术凸显了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伦理要求

3.3.2信息技术凸显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把社会引向知识文明时代

3.3.3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凸显社会发展促使人对人类——自然关系的空前觉醒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性科学技术文化精神的思考

4.1现代性的主体观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观照

4.2从现代性的观念文化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4.3从现代性的制度文化观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是一个宽泛而深刻的大课题,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及其理性主义的会通。因此,本文主要内容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而言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学与技术的文化本质的平台上进行一种哲学反思。通过对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进而来考量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 本文包括4章 第一章是中西哲学核心思想的比较。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的现代性视角审视中西哲学核心思想“天人合一”与“主客相分”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第二、三章分别从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进行探讨。技术哲学是人的在世方式。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在于人如此存在,并作为对象化的行动者(实践者)。人作为此在以其技术的实践活动打开和构成视阈,让作为原始现象的自然到此境域中开显。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把技术放在存有论或生存论上,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来考量,并没有对人体官能包括智能作“技术的批判”,也没有对技术作反思的观照,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开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第四章从现代文化的精神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整个探析表明: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得到形而上的推动和支撑,也没有科学的推进和支持。但是,这并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同西方哲学对接或融通的思想资源。这样的构想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的一种否定,而是“使它们降至地面的尝试”。同时,整篇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问号组成的,其目的是构成一个大问号,引起争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