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6h】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微博的基本概况

2.1.1 微博的涵义

2.1.2 微博的特点

2.1.3 微博的功能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3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2.3.1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3.2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

第3章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3.1 运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调查

3.1.2 微博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需要

3.1.3 微博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并运用

3.1.4 高校已经具备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3.2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3.2.1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

3.2.2 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3.2.3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关人”提出了挑战

3.3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3.3.1 为教育者提供了与大学生交流的平台

3.3.2 拓宽了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的广度

3.3.3 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3.4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信息传播载体

第4章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4.1 充分发挥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1.1 聚合“关注”的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用

4.1.2 运用“评论”激发讨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4.1.3 利用“转发”形成网络群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4.1.4 基于“私信”连接教育主客体,构建师生互动新渠道

4.2 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4.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交流方式

4.2.2 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微博讨论

4.2.3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

4.3 运用微博搭建多方教育主体相互协作的立体化教育平台

4.3.1 高校以官方微博引导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4.3.2 教育者以个人微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4.3.3 班级和社团以集体微博实现大学生的相互教育

4.4 积极营造微博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4.4.1 树立正确的微博观念

4.4.2 建立和完善微博相关法律法规

4.4.3 设立“把关人”净化微博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展开▼

摘要

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网络媒介,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在我国各各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人们通过微博关注议论时事、表达自己的想法、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高校大学生正是新生力量的主力军,微博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宣泄思想、交流情感、认知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所以,通过微博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很多高校已经在利用微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微博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努力构建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通过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状分析,对教育载体、教育主客体、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结合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探索不同维度之间的最大融合,不断完善微博运用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途径,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拓展立体化教育平台,以期对现代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起到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四个部分来对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掌握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确立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通过对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别进行阐述,提出在微博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分析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权衡利弊,将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一分为二,主要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来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客观辩证的认识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第四部分深入探讨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从教育功能、教育实践、教育平台、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发挥微博的积极效用,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