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模式与图景(1949-1999)——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6h】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模式与图景(1949-1999)——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师流动

2.1 高等教育调整时期:1949-1965

2.2 高等教育停滞时期:1966-1976

2.3 高等教育发展时期:1977-20世纪末

第3章 1949年-1999年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3.1 政府主导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3.2 市场导向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3.3 教师个体选择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3.4 院校战略规划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第4章 1949年-1999年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图景

4.1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图景

4.2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基本特征

第5章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典型案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访谈目的

5.3 访谈对象

5.4 访谈提纲

5.5 准备工作

5.6 访谈分析

第6章 促进中国高校教师科学有序流动的思考

6.1 中国高校教师无序流动现象分析

6.2 促进中国高校教师科学有序流动的策略

第7章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A:高校教师流动个案质性分析访谈提纲

附录B:教师A访谈结果

附录C:教师B访谈结果

附录D:教师C访谈结果

附录E:教师D访谈结果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耗散结构理论、社会流动理论、人才流动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1949年-1999年高校教师流动的模式和图景进行系统考察。并依据当前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趋势,结合1949年-1999年流动变迁历程,对规范中国高校教师无序流动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呈现出四种流动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型的流动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校教师流动主要通过计划录用、行政命令和调配的形式进行。第二种是市场导向型的流动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三种是教师个体选择引发高校教师流动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流动是高校教师自主选择的结果。第四种是院校战略规划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兼具行政色彩和教师主体意愿的表达,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 第二,中国高校教师流动贯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教师流动呈现出以下变迁图景。从模式变迁来看,不同高等教育时期,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模式不同。从意愿来看,高校教师流动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方式来看,高校教师流动由计划调配转为双向选择。 第三,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高校教师流动受时代环境影响。不同时代环境下,影响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其二,高校教师流动受政策导向指引。政策文本是高校教师流动的制度依据,为高校教师流动行为指明方向,能够最大程度地规范教师流动行为;其三,高校教师流动需制定合理规则。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流向失衡、教师流失等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四,规范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相关利益主体应各负其责。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无序现象,如区域流动失衡,校际流动频繁,教师流失严重等。为了规避上述问题,规范高校教师流动,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高校应明确自主调节主权;教师个人应提升诚信流动素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