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怀疑精神下的艰难求索——学者陈思和论
【6h】

怀疑精神下的艰难求索——学者陈思和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引言

第一章喧嚣中的冷静

第二章时代变革下的艰难选择

第三章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陈思和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称为“证伪工作”,他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前进始终伴随着权力意识形态的浸透,几乎没有既定的条条框框是不可以被质疑的,而支撑其十几年“证伪工作”的就是他的怀疑精神。由怀疑而进入研究,既是对谬误的揭露,也是对真理的检验,从原有的文学理论观念内涵的缝隙中,发现被遮蔽的现象或提出新的解释理论。 从学术品格的角度来考察陈思和的学术研究可看到,八十年代首先从巴金研究入手,质疑传统的研究结论,针对巴金研究的矛盾点、回避点,结合史实提出巴金早期以无政府主义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结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成书,是他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最初收获,其学术品格也由此奠定。这一阶段体现了陈思和的求真精神和致力于学科建设的责任感。重新整和现当代文学学科,打破人为设置的鸿沟,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符合史实的科学的、开放的学科。 九十年代陈思和的学术研究致力于适应时代变革下的文学转型,发现被遮蔽的现象,并提出新的解释理论。通过“庙堂”“广场”“民间”三大空间板块来梳理文学史,从文学史的兴衰发展中重拾从事文学的信心,提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拯救自己的同时,也为探讨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现实背景下的出路产生积极影响。这都体现了陈思和作为一名学者的史的责任感。 从学术方法的角度来看陈思和的学术研究,他采用历史的方法和立场,在“史料”的基础上以个人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敏锐感悟为基础而得出“史识”,将整体研究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始终致力于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虽然研究中也有很多漏洞,却是为挣脱既有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尝试,并为后辈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经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