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伤青少年冲动控制的ERPs研究
【6h】

自伤青少年冲动控制的ERPs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重点概念界定

2.1.1自我伤害行为的概念

2.1.2情绪调节的定义

2.1.3冲动性的概念

2.1.4事件相关电位

2.2自我伤害行为与其它概念的关系

2.2.1自我伤害行为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2.2.2自我伤害行为与其它症状、障碍的关系

2.3自我伤害行为的理论模型

2.3.1多维功能模型和情绪调节模型

2.3.2体验回避模型

2.3.3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生物社会模型和神经行为模型

2.3.4理论模型小结

2.4影响自我伤害行为的因素

2.4.1人口统计学因素

2.4.2环境因素

2.4.3情绪因素

2.4.4生理因素

2.5情绪调节的ERPs研究

2.5.1情绪调节的ERPs范式与成分

2.5.2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

2.5.3相关症状、障碍情绪特征的研究方法与发现

3.研究设计与方法

3.1以往研究的局限

3.1.1以青少年为研究样本的缺乏

3.1.2探讨情绪调节因素的重要性

3.1.3对生理因素研究的匮乏

3.1.4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

3.1.5性别因素的影响

3.2设计思路

4.研究一:青少年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冲动性人格的关系

4.1研究目的

4.2研究假设

4.3研究方法

4.3.1被试

4.3.2测量工具

4.4研究结果

4.4.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

4.4.2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的关系

4.5讨论

4.5.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

4.5.2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的关系

4.5.3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的性别差异

4.6小结

5.研究二:自伤青少年冲动控制的ERPs特征

5.1研究目的

5.2研究假设

5.3研究方法

5.3.1被试

5.3.2刺激与作业任务

5.3.3脑电记录

5.3.4离线分析及统计处理

5.4结果与分析

5.4.1行为学比较

5.4.2 N2成分

5.5讨论

5.5.1不同组别、任务类型、自伤组性别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比较

5.5.2 N2成分在不同电极位置、脑区及任务类型下的幅值、潜伏期差异

5.5.3不同组别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幅值、潜伏期比较

5.5.4自伤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成分性别差异

5.6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研究总结论

6.2研究贡献

6.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在校期问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青少年是自我伤害行为的高发人群,对其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的探究一直是国外研究的重点,如新近对生理因素的关注。文献回顾发现,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密切。适应性的情绪调节强调个体控制行为的能力,特别是在负性情绪体验下,抑制冲动行为和/或专注目标任务的能力。本研究在探讨了国内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后,发现自伤行为与冲动控制困难因子有较大正相关,继而进一步分析了自我伤害行为与冲动性的关系,重点揭示了自伤青少年冲动控制的行为学特点与脑电特征。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行为实验法和事件相关电位法先后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通过对武汉市820名普通中学生和72名工读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国内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的关系及组别、性别差异。确定了与自伤行为相关较大的情绪调节成分(冲动控制)作为后继研究对象。研究二通过采用go/no-go实验范式诱发抑制性负波N2,揭示了青少年冲动控制的行为学特点与脑电特征。重点比较了自伤组(n=12)与对照组(n=12)行为学(反应时、错误率)和脑电指标的差异(no-go任务正确反应下的N2幅值、潜伏期),及自伤组的性别差异。最终探讨了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结果的关系。 通过完成上述两个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自我伤害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稳定存在,且工读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 (2)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及各因子显著正相关,与缺乏调节策略、冲动控制困难因子,及运动冲动性的相关较大;冲动性人格、情绪调节困难对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冲动性人格的预测力更大; (3)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其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得分,以及行为学、脑电指标也基本不存在性别差异; (4)行为数据显示:被试go任务的正确反应时比no-go任务的错误反应时长,说明go/no-go范式成功诱发了被试的冲动反应;自伤组go任务正确反应和no-go任务错误反应的错误率均高于对照组,表示自伤组被试具有更高的冲动性,同时又难以抑制冲动行为; (5)N2成分分析发现:自伤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幅值,提示自伤组被试成功抑制冲动反应需要更多的神经活动能量;自伤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推迟,说明自伤组被试对抑制刺激的不敏感;结果与地形图的显示一致。 (6)问卷调查结果与行为学数据、脑电指标的结果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