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宋古文运动的产生与成功——以宋仁宗朝为中心
【6h】

北宋古文运动的产生与成功——以宋仁宗朝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古文运动”之称谓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古文复兴的“运动”之实

(三)异议产生的原因

二、北宋各时期古文生存状况

(一)发轫期

(二)坚守到壮大

(三)走向成功

三、士人创作古文的内在原因

(一)挣扎中的坚守

(二)写作古文的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北宋古文运动史实的清理

(二)古文运动理论研究

(三)古文运动性质探析

(四)古文运动与政治、佛学关系研究

(五)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第一章 时代的激荡与古文运动的展开:庆历前后政治、社会、思想背景

第一节 庆历前后之政局特征

一、祖宗之法

二、内忧外患

三、新政始末

第二节 庆历前后之士风:“名节相高”与“同治天下”

一、北宋前期士风:墨守无为与责任的缺失

二、庆历士风:同治天下精神的凸显

第三节 儒家思想回归之路

第四节 仁宗朝古文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经世致用与古文之“道”

第一节庆历前期古文家论“道”

一、柳开

二、王禹偁

三、穆修及其他人的论“道”

第二节欧阳修与庆历诸公的论“道”

一、欧阳修的论“道”

二、宋初三先生的论“道”

三、尹洙、苏舜钦、祖无择、李觏等人的论“道”

第三节庆历前后之道论的嬗变——士人价值范式的建立与古文运动的成功

第三章影响力的扩散:话语权与师友议论

第一节宋初古文家的社会影响与古文的接受

一、及身而止的柳开团体

二、无师友议论的王禹偁一脉

三、位卑形单的穆修

第二节新政士人与古文处境的好转

一、拥护革新和倡导古文的双从身份

二、政治革新者与文坛革新者的互动

第三节欧门往来与嘉祐古文的高潮

一、欧阳修与欧门五子

二、年轻一代的古文传承

第四章 自上而下的力量:仁宗朝的科举与太学

第一节仁宗朝科举革新中策论的地位

一、策论与诗赋

二、策论的地位

第二节仁宗朝的国学教育

一、太学的兴起

二、仁宗朝太学与古文

第三节“太学体”辨

一、“太学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太学体”的特征

三、“太学体”与古文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北宋古文运动大事简表(924——1063)

后 记

展开▼

摘要

北宋古文运动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少学者对此做出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北宋古文运动为什么没有在柳开、王禹偁活动的宋初取得成功,而在欧阳修主盟的仁宗朝成功了,却很少给予解释。
   笔者认为,北宋发展到仁宗朝初期,由于政治困境、士风高涨和思想氛围的新变,古文运动又再次抬头。其在仁宗嘉祜末年取得成功,原因有三个:首先,欧阳修、石介、苏舜钦等庆历士人的古文理论表现出了简易、平常而有补于世事的特征。这比柳开所言的虚无神秘的“道”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其次,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或者地位卑微或者性格偏执,没有更多的人进入他们的圈子,最终古文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欧阳修在仁宗朝不但身居高位,而且和范仲淹、韩琦等政坛显要有着一致的政治和文学主张,他提倡古文的影响力自然要深远得多。同时他又能积极提携后进士人,使古文的提倡者和创作者都不乏继承人。第三个原因在于,相比宋初三朝,仁宗朝的科举革新中策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肯定,这对于士人古文写作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太学延聘孙复、石介、胡瑗、李觏等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教师任教,并积极采取紧密结合现实以求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对太学以及全国士子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仁宗朝的特殊政治环境、高涨的士人风气和儒学思想的复兴既是古文运动再次抬头的动力,也付诸欧阳修特殊的政治、文坛地位和古文理论新特征,同时也是科举、太学改革的大环境。北宋古文运动在欧阳修主盟文坛的仁宗朝发展壮大并取得成功,是有因可寻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