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论“性污名”的文化体现及性教育对策——以华中师大 性科学概论课堂为例
【6h】

初论“性污名”的文化体现及性教育对策——以华中师大 性科学概论课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绪论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问卷

3.3 调查方法

二、我国性文化发展与性教育概述

1.中华传统性文化历史演变

1.1 性崇拜

1.2 较开放的性风俗

1.3 “存理灭性”的疯狂时代

1.4 古宽今严的同性恋

2.当代社会性现象

2.1 性别压迫

2.2 身份暧昧的同性恋

2.3 性工作者的尴尬处境

2.4 “反性”教育的伪装

3.我国性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3.1 我国现代性教育史简介

3.2 性教育策略之争

三、大学生接受性教育前后性观念、行为情况调查与分析

1.自慰行为、观念与感受

1.1 自慰的发生率

1.2 自慰后的感受

1.3 对自慰的看法

2.婚前性行为与贞操观

2.1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2.2 贞操观的影响

3.同性恋

3.1 同性恋认知与行为

3.2 同性性行为的发生与态度

3.3 对同性婚姻的态度

4.性产业

4.1 对性产业的态度

4.2 对处罚女性性工作者的态度

4.3 对处罚嫖客的态度

四、性教育“祛性污名”教学策略与成果

1.接受性教育前“性污名”对大学生性观念、行为的影响分析

1.1 自慰行为与观念

1.2 婚前性行为与贞操观

1.3 对待同性恋的看法

1.4 对性产业的态度

2.《性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

2.1 性教育理念

2.2 教学策略

3.性教育对大学生性观念、行为的影响分析

3.1 自慰行为与观念

3.2 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与贞操观

3.3 对待同性恋的看法

3.4 对性产业的态度

五.《性科学概论》课程“祛性污名”的教育经验及展望

1.《性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经验

1.1 “祛性污名”教学经验

1.2 综合型性教育的教学分析

2.综合型性教育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性学不仅包括生物-心理学范畴,更多具有社会文化属性,随着历史的轨迹一脉传承或更迭演变。性教育中最大的困难不是传递知识,而是破除观念中的“性污名”,因为“污名化”的性观念会令人对性教育产生排斥心理,阻碍教学中信息传递与接受,使性教育倍增阻力,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开展性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拂去尘埃见本性”的“祛性污名”教育。观念中的“性污名”都可以在历史文化中找到渊源,所以性教育必须跟随历史追溯过往,在社会文化发展演变中探寻“性污名”的产生、发展和表现规律,并且把这些规律呈现给受教育者看,帮助他们揭去“性污名”的“道德”外衣,看见被历史、思维定势掩盖的真相和本质。
   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性科学概论》课堂为例,在课程中融入针对“性污名”的教学策略,并以课堂学生为对象作对比调查研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大学生在接受性教育前有哪些“性污名”观念体现,以及其影响深度。经过一学期性教育课程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原有观念中的“性污名”是否淡化,对性的认知、感受是否趋于客观、公正。前后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性污名”观念有:对自慰行为的负面认知、对同性恋的歧视、封建贞操观残留和对性产业的片面理解等。在经过科学、系统、客观的综合型性教育之后,各种“性污名”的表现皆得以淡化,对大学生观念行为的影响减弱。
   本文选取课前调查中自慰、同性恋、贞操观和性产业四个方面,对“性污名”的具体表现予以描述,阐述其背后规律。再结合性教育理念与方法论述“祛性污名”的教学策略,针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性污名”从根源上逐个化解,揭露本质,客观全面的传递性信息,以此转变学生观念中的污名现状。课后调查数据也已证实与文化紧密联系的性教育教学策略确实对扭转“性污名”有着显著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