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
【6h】

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晚清民初诗评转型:以闺秀诗评为例

第一节 晚清民初闺秀诗评著作评述

一、晚清民初调和派的闺秀诗评著作评述

二、晚清民初保守派的闺秀诗评著作评述

三、晚清民初断裂派的闺秀诗评著作评述

第二节 才德观对于闺秀诗评的渗透

一、晚清前期闺秀诗评:传统才德观的偏离

二、晚清后期和民国初期闺秀诗评:才与德逐渐分离

第三节 女性诗歌自性创作模式的省视

第四节 闺秀诗评在承继中创新

一、地方闺秀诗话的开创

二、新的批评形式的开创

三、批评文本的编写:从随意到严谨

第三章 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晚清民初诗评

第一节 调和中的开创性:现代传媒与调和派的诗评转型

一、诗评与现代报刊结合的最初尝试

二、诗乐相通:发扬诗歌的宣传功能

第二节 在固守中延展:现代传媒与复古派诗评转型

第三节 以断裂为策略:现代传媒与断裂派诗评转型

第四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晚清民初诗评转型

第一节 中西诗学的化合:调和派诗评的转型

一、辩证通变批评理念纵切面的呈现

二、辨证通变批评理念的横切面呈现

第二节 传统诗学的混合体:复古派的诗评转型

第三节 现代西方诗学与中国本土诗学的悖论:断裂派诗评的转型

一、王国维的诗评

二、胡适的早期诗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晚清民初诗歌理论批评主要是指晚清至“五四”前夕在启蒙思潮影响下文人学者在过渡时代的文化转型的语境中,参照社会现实、域外诗学和本民族的传统诗学进行的诗歌理论批评。总体而言,晚清民初诗评是趋新的诗评,其新并不符合进化论的理论预设,在纵向上呈现出三条路径;在调和中求新、在复古中趋新、在“断裂”中革新。我们将根据这三种路径,秉持一定的诗学观念从事诗歌理论批评的批评者,分别称为调和派、复古派和断裂派。本论文通过分析各派诗学言说方式和批评理路来探究古典诗学向现代诗学的转变轨迹。
   论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研究旨趣和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阐明论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晚清民初诗歌理论批评转型的形态及其特征,以便为当下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论述晚清民初闺秀诗评的总体格局,主要从调和派闺秀诗评、复古派闺秀诗评和断裂派闺秀诗评三方面来展开。晚清民初调和派的闺秀诗评经历了逐层深入的过程,早期兴盛,富有生气,但学理不足,后期诗评家自觉地进行女性诗歌研究。晚清民初调和派闺秀诗评是闺秀诗评的主流,前期闺秀诗评承乾嘉诗风而中兴,女性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后期调和派闺秀诗评是对前清调和派闺秀诗评的回应。保守派的闺秀诗评具有先紧后松的特点,前期学理性强,后期由雅入俗,别开生面,开拓了闺秀诗评的新局面。断裂派的闺秀诗评具有开创性,富有问题意识,但不甚严谨。纵观晚清民初闺秀诗评的整体格局,调和派是晚清民初闺秀诗评的主力,整体上具有稳健性,保守派是其助攻,整体上具有严谨性,断裂派是其偏锋,整体上具有颠覆性,相互之间有交叉。晚清民初的闺秀诗评的批评实绩是男性批评家和女性批评家合力完成的,女性诗评者中名家较少,但批评成果不俗,逐渐由时评转向学术研究,从生动中的粗陋趋向严谨中的精审。这一部分还从批评旨趣、批评对象和批评体式三个方面,对于晚清民初闺秀诗评进行反思,突出其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女性的才德观对于闺秀诗评的渗透、女性自性书写的省视和闺秀诗歌批评体式的的创新。
   第三部分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从外部观照晚清民初诗评的转型,比较调和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复古派(以陈衍为代表)和断裂派(以胡适为代表)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他们早期诗歌批评的情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调和派充分意识到受众的主体性,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改变党派宣传的初衷,积极鼓励陌生群体参与诗评活动,使得他早期的诗评具有公共性,充分实现了诗歌创作与诗评的良性互动。以陈衍为代表的复古派利用现代传媒用正笔为同光派张目,使得本土的传统诗评焕发生机。以胡适为代表的断裂派利用现代传媒倡导诗歌革新,断裂在他们只是一种策略。晚清民初诗评与现代传媒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诗评家与传媒相互作用,诗评家借助现代传媒进入公共空间,夺得话语权,现代传媒也借助权威的诗评家提升了自身的名气,争创共赢的局面;现代传媒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诗评的批评形式,因为考虑到受众的开放性,故而诗评开始与读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开掘了传统诗评的艺术魅力,点将录、多人合作点评、书信体的诗评等批评体式在现代传媒中得以展现;各派利用现代传媒进行诗歌热点的讨论,争夺权力话语,现代传媒推波助澜将学理上的争论白热化;现代传媒与闺秀诗评相结合,表彰女性的才艺,使得女性由闺阁走向了公共空间。
   论文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在西学东渐的学术背景下,各派诗歌理论批评的特点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晚清民初诗评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中趋向于综合,同时呈现出复杂的变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调和派的诗评受转型期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辩证通变的批评理念具有调和力,综合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和儒家诗教的正统学说及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于一体,具体到诗评中则是参照社会现实、本土诗艺传统和西方文艺三种维度来进行诗评。以陈衍为代表的复古派的诗评,集传统诗学之大成,相互补充,但因处于世变之中,他所承继的各家学说并非圆融无间。以王国维和胡适为代表的断裂派的诗评,借鉴了西方学说作为内在的理论支撑,但陷入到中国本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逻辑失衡的悖论,将诗歌理论批评变成西方观念的演绎。
   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晚清民初诗歌理论批评进行反思,论析其发展的限度,并指出其对于当下汉语诗歌理论批评的借鉴意义。晚清民初的诗评是在文类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进行的诗评,现代诗歌文类自身的建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一文类的批评的转型也必然不同于整体上的文学批评的转型,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相对于其他文类的批评,晚清民初诗评突破格局不大,论文将从整体上去指出晚清民初诗评发展的限度。本论题的研究最终将指向当下,从晚清民初诗歌理论批评的得失之中吸取经验,增强自身的整合能力,回到原点,走向丰富和多元,使得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在直面社会现实、承继诗艺传统和借鉴西方现代诗学中焕发新的生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