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A Comparative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nder Is the N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teutics
【6h】

A Comparative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nder Is the N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teutics

代理获取

摘要

阐释学和文学翻译研究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方面有非常多的交叉重叠性。阐释是文学翻译之灵魂,文学翻译,究其本质是意义的阐释与表达的艺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这一阐释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因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开放性的,因此其理解相较其他文本类型更具主观性。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角度,依据其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和视域融合这三个核心概念,对《夜色温柔》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关注这些概念在其不同中译本中的体现与作用。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同时扼要介绍了《夜色温柔》两个中译本的相关概况及国内外阐释学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在伽达默尔阐释学概念中,理解是历史的,对文本的理解同样是历史性的,且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换句话说,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想完全消除误读现象并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是不可能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和误读现象。伽达默尔重点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恰是这种“合法的偏见”形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理解的主客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视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域,充分实现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融合。它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这些观点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论文随后介绍了菲茨杰拉德的生平,《夜色温柔》的主题和风格特点以及两个中译本。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广为人知的而且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部小说,并且被许多翻译家翻译过。作者选择了其中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一本是王宁的译本,另一本是汤新楣的译本。由于这两位翻译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译者的主体性而言,他们的译本必然带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最后,论文结合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偏见”等主要理论观点对《夜色温柔》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比较研究,本论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应正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作品所出现的不同译本,决不能单单以好坏为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译者应当开阔自身的视域,尽力消除不恰当的偏见,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原文本的真实含义,进而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最大程度上的视域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