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
【6h】

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海峡两岸语言生活概况

1.2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两岸语音比较研究

1.2.2 两岸汉字比较研究

1.2.3 两岸词汇比较研究

1.2.4 两岸语法比较研究

1.2.5 两岸语言的融合与互动

1.3 与本文有关的概念说明

1.4 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说明

1.4.1 相关研究理论方法

1.4.2 语料来源说明

2 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考察

2.1 “透过”在两岸的动词用法

2.1.1 动词“透过”在大陆的用法

2.1.2 动词“透过”在台湾的用法

2.1.3 动词“透过”在两岸用法的多样性考察

2.2 “透过”在两岸的介词用法

2.2.1 介词“透过”在大陆的用法

2.2.2 介词“透过”在台湾的用法

2.2.3 介词“透过”在两岸用法的多样性考察

3 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倾向性考察

3.1 两岸“透过”词性的倾向性考察

3.2 台湾动词“透过”义项以及介词“透过”带不同宾语的倾向性考察

4 “通过”对“透过”的影响

4.1 海峡两岸“通过”用法的多样性考察

4.1.1 “通过”在两岸的动词用法

4.1.2 “通过”在两岸的介词用法

4.2 海峡两岸“通过”用法的倾向性考察

4.2.1 两岸“通过”词性的倾向性考察

4.2.2 两岸动词“通过”义项及介词“通过”带不同宾语的倾向性考察

4.3 “通过”对“透过”的影响

4.3.1 两岸“透过”与“通过”动词用法比较

4.3.2 两岸“透过”与“通过”介词用法比较

4.3.3 “通过”对“透过”的影响

5 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趋同性研究

5.1 趋同性以联系性为基础

5.2 “透过”的历时演变情况

5.2.1 近代汉语里“透过”的用法

5.2.2 “透过+O”充当连动结构前项是“透过”虚化的关键

5.2.3 “透过”的语义演化路径

5.3 “透过”在两岸的发展趋势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透过”在海峡两岸的用法同中有异,可以作为了解汉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本文提出“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比较思路,以两岸同形词“透过”为例,对其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考察,并做出趋同性分析,以期把两岸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深入。
  文章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海峡两岸语言生活状况,其次对海峡两岸的语言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主要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融合五个方面展开;随后对“同形词”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最后就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选用的语料做出了说明和解释。
  按照“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思路,文章第一章主要描写“透过”在两岸的多样性用法。秉持形式与语义相对应的原则,从词性、义项、结构上分别描写了“透过”在两岸各自的用法,并总结出两岸共有的用法,以及大陆和台湾各自独有的用法,为后文倾向性的分析奠定基础。
  文章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透过”在两岸的词性表现,台湾动词“透过”义项及介词“透过”带不同宾语的情况分别做了统计。根据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原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两岸“透过”在词性、义项方面有不同倾向,台湾用法要比大陆用法丰富,但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我们发现,“透过”用法在两岸同中有异的表现,虽然受到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隔绝,也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如“通过”。“通过”与“透过”直接相关。文章第三章首先按照“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思路对“通过”的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将“通过”的用法和“透过”用法从词性、动词用法、介词用法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台湾动词“透过”表达“获得多数同意而成立”和“征求有关组织或人的同意或核准”的义项,以及台湾介词“透过”后接谓词性宾语的情况都受到了“通过”相同用法的影响。
  “趋同”是两岸语言发展的趋势。联系性是两岸语言趋同的重要基础,联系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共时的一致性或相关性,前文已经做了探讨;另一个是历时的同源性。文章第四章首先从历时角度总结了“透过”自近代汉语以来的用法,主要是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接着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了“透过”如何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并构拟了“透过”语义演化的路径。最后就“透过”在两岸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与预测。
  文章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海峡两岸的语言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两岸学者应共同努力,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兴盛,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