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以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为例
【6h】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以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帮扶机制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帮扶的概念

2.1.2 帮扶机制

2.1.3 新农村帮扶机制的概念

2.2.新农村帮扶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2 二元经济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3.1.1 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3.1.2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1.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2 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水平亟待加强

3.2.2 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2.3 公共文化设旋和文化活动稀缺

3.3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3.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3.4 我国新农村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3.4.1 思想认识不到位

3.4.2 政策体系不完善

3.4.3 组织机制不到位

3.4.4 资金投入不够

3.4.5 工作形式浮于表面

四、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机制的发展重点

4.1.1 政策层面

4.1.2 教育与培训层面

4.1.3 经济、金融层面

4.1.4 思想教育

4.2 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机制的举措

4.2.1 发挥政府层面帮扶工作的领导性作用

4.2.2 加强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帮扶工作

4.2.3 健全帮扶网络,夯实帮扶基础

4.2.4 实现城乡就业的充分结合

4.2.5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城乡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我国总体上已经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中国城乡之间,存在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发展环境下,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各地区都能在其自身固有的条件下,得到又快、又好的、持久、稳固的发展,成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等全方位建设新农村。需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来激励、关怀、帮扶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和经济壮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成立统一的帮扶领导小组,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各个帮扶部门、各级帮扶领导的作用,形成大家共负重担、各方协作配合的帮扶机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